中元节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简述七月半的历史与习俗
TUhjnbcbe - 2022/12/17 9:51:00
彭洋挂号多少钱 https://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_ys_12560/

每年农历七月半,便是民间俗称的“中元节”了。其实,“七月半”本是早期的农作丰收秋尝祭祖的日子,古人们对于农事丰收,常寄托于神灵的庇佑。在收获的秋季,古人们举行像祖先亡灵献祭的仪式:时令佳品供奉神享,然后自己品尝这些劳动的果实,并祈祷来年有好收成。

七月半后被成为“中元节”,其实是源于东汉后道教的说法。道教认为七月半是地官诞辰,乞求地官赦罪之日,故阴曹地府将放出全部**,使已故祖先回家团圆。而在佛教中的这一天被称为“盂兰盆节”。因唐代统治者推崇道教,故“中元节”开始兴盛,后世逐渐将“中元”此名固定为节日名称,沿用至今。

中元节

七月十四祭祖的习俗在古早时期便有了。一直到20世纪20-40年代时,七月十四祭祖远远比如今的清明更加“热闹”。人们传承着的以家为单位的祭祖习俗,直至民国时期仍是乡村七月十四的主要习俗内容。甚至抗战胜利后,各寺庙都还有增加祈请佛力普渡“抗战阵亡将士”的英灵。

到了20世纪50年代,这一节日被宣扬为了封建迷信,被人们逐渐边缘化。传统七月半祭祖都是商承办、官相助的形式,但50年代末期由于商早已被改造,无办无助,使得七月半渐渐销声匿迹。转眼到了当代,虽然人们又重新提起传统文化的复兴,但因七月半已被冷落太久,渐渐被人们当成了和清明共有文化意蕴的节日,极少有盛大的节日活动将它突出。当下民间在七月半时,都只是零星地、自发性地在自家内举行,不再具有公共性。

中元节的节日习俗也有不少,首先便是大家最熟悉的“祭祖”。人们相信死后有灵,祖先会在七月半时返回家中探望子孙,因此需要祭祖。祭祖是中国传统伦理的体现,其意味着后人感德祖先的美好心愿。时逢农作物收获,也正好把丰收的喜悦与祖先分享,因此祭拜仪式通常于七月中旬傍晚时分举行。

祭祖

中元节时一般都已经出伏,凉爽的秋季即将来临。这时“荡舟”这一习俗也算是一大乐事了。乘舟在水面上赏月、吹风,没有祭祀的严肃庄重之感,倒是给人多增添了几分乐趣。曾经北方的空地在夏天后会长出一种蒿子,当穷人家的孩子如果买不起灯,就会割下蒿子来,然后找些小香头点燃了栓在蒿子秆上,夜幕降临的时候,明明灭灭的“灯”能增加孩子的乐趣。有些机灵的孩子,索性那一个荷叶将蜡烛插上,这就是所谓的荷叶灯了。

荷叶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度孤”这一习俗,是指中元节夜晚在江河湖海之中放下有底座的灯盏,任其漂泊。放河灯这一习俗,据说是从上元节张灯习俗演变来的:民间认为上元节是人节,而中元节是*节。人为阳,*为阴;陆为阳,水为阴。因此上元节张灯在陆地,而中元节就是在水里了。人们认为水下世界神秘昏暗,使人想到幽冥地府,因此**都在那里沉沦,放河灯的目的,是为了普渡和祈祷。到了如今,放河灯已是一项轻松愉快的活动项目了。

河灯度孤
1
查看完整版本: 简述七月半的历史与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