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俗称*节、施孤、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并称为中国传统的四大祭祖节日,有放河灯、焚纸锭的习俗。中元节曾经是中国人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日,这天要祭祀祖先,以示慎终追远。
三首古诗词,感受古时别样的中元光景。
①唐代·花蕊夫人徐氏《宫词其一三》
法云寺里中元节,又是官家诞降日
满殿香花争供养,内园先占得铺陈
简译:中元节这天,法兰寺布置得真热闹,不仅过节,还是官家的生日。满殿的香烛鲜花争着上供,内园里铺陈得最好。
赏析:中元节在佛教当中叫作盂兰盆节,这一天佛教寺庙中会举行超度历代宗亲的法会,其主要仪式由净坛绕经、上兰盆供、众僧受食三部分组成。
佛经中《盂兰盆经》以修孝顺励佛弟子的旨意,合乎中国慎终追远的俗信,于是益加普及。中国从梁代开始照此仿行,相沿成中元节。
中元节这天很多寺庙都会举行超度亡灵的法会,不少人会选择去寺庙,为先人求超度,为今人祈福。此诗展现了那个时代佛教的兴盛,也点明了中元节的节日习俗。
作者简介:花蕊夫人,后蜀皇帝孟昶的贵妃,五代十国时期女诗人,青城人。姓徐,一说姓费。幼能文,尤长于宫词。得幸蜀主孟昶,赐号花蕊夫人。
②宋代·仇远《中元》
初秋当望夜,平楚带斜曛。
暑气能昏月,砧声不隔云。
华灯浮白水,老衲诵冥文。
漫说中元节,儒书惜未闻
简译:初秋时节最好的是夜晚,万里长空斜晖脉脉,月色朦胧,万户捣衣。中元节放荷灯,一盏盏飘浮在水面,随波荡漾流向远方。寺庙里传来阵阵诵经声。说起中元节的来历,查遍儒家经典可并没有记载。
赏析:“月近中秋白,风从半夜清。”初秋最美的是夜晚,月光如水,云淡风轻,凉风习习,千里见飞雁,万户捣衣声。恰逢中元节,“绕城秋水河灯满”,水面漂浮着一盏盏河灯,一闪一闪带着思念带着美好的祝愿飘向远方。
中元节一个传统风俗是,放河灯又称放荷灯,常在每月初一、十五和逝世忌日进行。道教、佛教等宗教活动常在农七月十五举行。
作者简介:仇远,字仁近,钱塘人。因居余杭溪上之仇山,自号山村、山村民,人称山村先生。元代文学家、书法家。元大德年间五十八岁的他任溧阳儒学教授,不久罢归,遂在忧郁中游山河以终。
③宋·徐集孙《中元》
今朝逢令节,依旧客殊乡。
禅衲同分席,清斋若过堂。
江茶浮水色,野菜带山香。
忽忆三秋菊,谁锄小迳荒。
简译:节日来临,不能回乡团圆。只能独在异乡为异客。诗人在禅院中江水煮茶,野菜烧饭,倒也安闲,想到秋天来临,家乡的菊花已开放,想来小园已荒芜,谁人能锄于小径上呢。
赏析:中元节亦是团圆的日子。从这首诗中透露出一点消息,原来宋人观念中的中元节并没有那么恐怖,不仅仅是*节,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
有多少人,佳节来临,不能回乡团圆,只能在独在异乡为异客。
人间至味是清欢,江水煮茶,野菜飘香,无论是家人团圆还是独在异乡,生活还要好好过。
团圆,二字值千金。每逢佳节,更能体会到家人在我们身边的重要,平平淡淡是真,和乐融融是幸福,平平安安是福气。
作者简介:徐集孙,字义夫,建安(今福建建瓯)人。理宗时尝在临安作过小辟(《休日招李山房杜北山访渭滨秋浦于孤山》“不枉微宫客日边”),退居后名其居室为竹所。有《竹所吟稿》。
“万树凉生霜气清,中元月上九衢明。小儿竞把青荷叶,万点银花散火城。”
中元当夜,夜凉霜起。小孩子持灯行走,路过之处,皆生光亮,照亮先人回返的路途。
中元节,是文化传承的表达,是爱的表达。祭祖,祈福,放荷灯,缅怀先人,寄托哀思,并对未来寄予美好的祝愿。#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