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来人世值中元,不献元都未日闲。寂寂焚香在仙观,知师遥礼玉京山。——唐·令狐楚《中原日赠张尊师》
七月十五中元节,又被称为*节。*节的说法源自道教恶*在当日被解放之说。
道教为了传播自身思想,便把中元节和救赎思想相绑定,并把尧舜禹汤中的舜封作了赦罪清虚大帝。
为何叫赦罪呢?因为中元节原本脱胎于三元节。并作为三元节的一部分被古人一直传承下来,直至今日。
因为赦罪清虚大帝的舜是出了名的孝子,所以中元节又被称为“孝子节”。
三元节起源于秦朝末。上元节即元宵节,家家户户会在这一天吃圆子,也就是今天的汤圆。
在上元节这天,皇帝出巡祭祖,张灯结彩。
民间百姓统统效仿,于是这个节日就一直流传下来。中元节自上古时代就有,天子祭天祭水祭地,由于处于七月十五秋收,还需要祭祀田地神明,祈祷来年丰收。
下元节一开始是独属于道家的节日,是“水君”的生日。水官在这一天向天庭汇报工作,让人间减少水患灾难,多降雨多丰收。
人间帝王承袭,发展出了下元节,在这一天禁止屠宰并赦免犯人。
“*节”与中元节
中元节与*节的渊源,还要从天子祭祖说起。原本这一天是天子祭祀祖庙,感谢田地之神的日子,怎么就和*节扯上了关系呢?
原来在中国文化中,死亡并不意味着终结,而是属于生的一种形式。所以越来越多人认为,死亡之后是有灵*存在的。
《礼记》中也有记载“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表示人死后会变成*。
古人还认为人的肉身是阴气聚集之地,精神是阳气存在的根本。肉身叫“魄,”灵*叫“*”,从宗教角度出发,祭祀神明也成了习俗。
由于天子在七月十五的时候不仅仅是祭祀田地之神,而且会去祭祖,所以就把*节和七月十五联系了起来。
然而被称为*节的中元节,却并不是像常人所想象中的那么可怕。刚开始也说了,之所以称中元节为*节,是因为这一天需要祭祖。
祭祖是一件神圣的事情。因为孝道对于中国人而言,就如同荣誉之于希腊部落的荣誉一般,是比生命还要重要的。
每个人都有祖先或者逝去的亲人,看到皇帝在祭祖,也都自发地去自家的坟茔去拜祭。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中元节去坟头拜祭的风俗。
所以中元节也被称为“孝子节”,就是为了感念不忘本的孝子的一种说法。所以,中元节重要的不是*,而是孝道的传承与否。
上中下三元
至于上中下三元,抛开中元节不说,其中的上元节定在正月十五。有些人可能会问了,这一天不是元宵吗?
是的,上元节就是元宵,在这一天民间家家户户会出现一种食物叫圆子,也就是今天所说的汤圆,寓意是家家户户的团团圆圆。
上元节起源于汉武帝祭祀“太一”,逐渐被后人演化为需要在这一天祭祀天神。七月十五张灯结彩。
但上元节真正成为民间习俗是在东汉时期,这时候的祭祀不是为了祭祀天神,而是为了祭祀佛祖。
由于佛教的盛行,上元节即元宵节,越来越被大众所接受。
下元节则起源于道家。关乎与水,因为这一天是天庭水官工作最忙碌的日子,他需要在这一天做一年的工作总结,报告给玉皇大帝,好让人间来年风调雨顺。
天庭都为人间着想了,人间朝廷当然要有样学样了,在这一天,人间朝廷是需要禁止宰杀和赦免囚犯的。
中国传统节日
不管是正月十五的上元节,还是七月十五的中元节,抑或是十月十五的下元节,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
既然是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就不应该被淡忘。抛开古代的种种迷信的说法,可以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到这些文化的精髓。
首先祭拜先祖表达了孝道,这在今天也是很重要的,需要传承的。其次是中元节中的*节的说法,不可否定是有一些迷信的成分在。
但在这一天,可以供生者表达对死者的思念,精神的寄托有时也是很重要的;
其三,秋收时分硕果累累之时,表达对天地君亲师的感谢,是感恩之回报的体现,因为任何人,都是希望自己的付出得到回报的。
有智慧有仁人之心的人,总是能从这些传统文化中吸取一些积极的成分。
参考文献:《中国民俗文化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