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十五,又是一年中元节。城市里大街小巷烟火缭绕,一团一簇的人们以焚香烧纸的形式思亲追远,祈祷先人。中元节又称“*节”,佛教称“盂兰盆节”。
中元节发源于中国本土宗教——道教。道教起源于战国时期,建立和发展于东、西两汉。中国古代是传统的农业国。农民、土地、统治阶级三者之间的矛盾在不同时期总是比较尖锐的。在压迫与被压迫的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下,处于水深火热的劳苦大众迫切的渴望能够摆脱苦难命运,但又总是处于被剥削的境地。他们就希望借助宗教来得到精神上的慰藉,甚至还幻想通过宗教来解救自己,而无能的封建君主又只能同宗教手段来欺骗麻痹劳苦大众,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汉武帝以后,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这董仲舒自创了一套天人感应学说,把儒学神化,谶纬神学得到广泛的流行和应用,成为东汉时期重要的社会思潮。统治阶层的大力宣扬为道教的产生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两汉之际佛教的传入也加快了道教的建立过程。佛教最初传入中国的时候,正值道家学说倍受朝廷尊崇、神仙方术广为流行之际,佛教被看作是方术的一种而得以在社会上流传。东汉末年,一批西域僧人到洛阳翻译出大量的佛教经典。完整配套的教义、组织、礼仪体系展现在中国民众面前。西域商人在洛阳立寺、斋僧举行各种宗教活动,更是加速了道教的建立。
白马寺
东汉末年,张道陵在四川鹤鸣山创立了五斗米教,以中国远古文明里的宗教元素和道家思想相融合。创立了阴阳学说以及道教的*神体系,完善了仪轨,丰富了道教文化的内涵与实践性。上元、中元、下元三节就是在这一体系下产生的。上元是农历正月十五,我们民俗的元宵节(赐福天官紫薇大帝诞辰)。中元是农历七月十五,是地官赦罪日(赦罪地官清虚大帝诞辰)。下元是农历十月十五,是水官解厄日(解厄水官洞阳大帝诞辰)。三元一体的认知体系,道教《三官经》云:“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一切众生皆受天、地、水官统摄”。
道教圣地龙虎山
七月十五这天,阴曹地府的行*长官阎罗王会打开*门放假半月,让阴间的**来到阳间跟亲人团聚,享受人间香火,凡有新丧的人家都要上新坟,都要备下酒菜,焚烧纸钱,祭奠亡人,以示对先人的怀念和敬重。
而佛教的盂兰盆节也是在七月十五这天,这个盂兰盆节是怎么回事呢?相传释迦摩尼座下尊者目犍连跟随世尊修行佛法,在修得神通后,想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就用天眼通看到地狱中的母亲又渴又饿,口吐火焰,无比痛楚。就用自己的饭钵装满米饭使用神通送到地狱给母亲吃,他母亲接过饭钵一张嘴口吐火焰,白米饭瞬间变成了灰烬。他用尽各种神通都无法救助母亲,目犍连急忙求助世尊释迦摩尼,世尊告诉他:“你神通再精进,也无法剔除她自己所造的恶业,你应于七月十五日虔诚供奉食物,恭敬奉献佛僧,以三宝加持,救渡她出饿*道”。目犍连尊从佛陀的示意,在七月十五那天准备各种食物,放于盆器中,毕恭毕敬地敬献给僧佛,以此功德,仰仗十方大德僧的慈愿力、威神力加庇,终于救度出饿*道中的母亲。此后每年七月十五,民众都沿袭这一方式供奉三宝,为逝去的人超度救苦。
佛陀释迦牟尼
道教的中元节和佛教的盂兰盆节都是七月十五这一天,这是一种巧合还是两种教派的相互融合的结果?历史没有告诉我们,但接下来这位菩萨皇帝或许能告诉我们答案。
南朝梁武帝萧衍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笃信佛教的皇帝。他对佛教的传播与发展起到了至关作用。据历史记载,梁武帝时期佛教寺庙有五百多座,而且都是建造的极尽奢华,有僧人十几万人,而他自己也潜心研究佛法,还罢朝去做了几天和尚,佛教传入中国时僧人是不戒荤腥的,后来他自己带头吃素并推而广之,可见他对佛教的执着。他有感于“目连救母”的故事,开始设坛供僧,《佛祖统纪》记载,大同四年,梁武帝在同泰寺设盂兰盆会供养众僧,皇帝亲自举办这一活动还是首次。
梁武帝
隋唐时期社会安定繁荣,盂兰盆会也成为了上至帝王下至平民百姓参与的盛大节日,离不开梁武帝官方化的推动。使这一节日更加顺应历史的发展,才流传到今天,经久不衰。虽然这是两个不同的故事,叫它中元节也好还是盂兰盆节也罢,滚滚历史潮流上千年,凝聚的是中华文化中仁、孝、爱的永恒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