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关于中元节,这些你真的都知道吗
TUhjnbcbe - 2022/12/5 20:54:00

今天是中元节,好多朋友提醒我晚上不要太晚回家。

中元来自道教的称呼,佛教称为盂兰盆节(简称盂兰节),民间俗称*节,七月半,*门大开,百*夜行,所以现在一到*节的晚上大家都尽量闭门不出,以免撞*,甚至谈*色变。

中元节,真的有那么恐怖吗?

唐代诗人李郢的《中元夜》里有句:“江南水寺中元夜,金粟栏边见月娥。红烛影回仙态近,翠环光动见人多”。可见曾经的中元节的晚上是很热闹的节日,而如今却成了神秘清冷,甚至让人心生恐惧的节日。我们一边崇尚着西方的“万圣节”,一边冷落着自己的“中元节”。

被逐渐边缘化了的中元节,其实承载了中国数千年的文化和精神,这其中有多少是被我们遗忘的?

中元节,可以说是佛教、道教与世俗的融合。它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时祭,以及与之相关的祖灵崇拜。

古时人们对于农事的丰收,常寄托于神灵的庇佑。奉祀先祖在春夏秋冬皆有,但“秋尝”在其中十分重要。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人们举行向祖先亡灵献祭的仪式,把时令佳品先供神享,然后自己品尝这些劳动的果实,并祈祝来年的好收成。

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秋尝祭祖的活动,先秦时代已有之;起初,“秋尝”的日期并不确定,后来逐渐固定在七月十五前后,一般是立秋后第一个月圆的望日,秋气新来的阴盛之时。而“七月半”被称为“中元节”,则是源于中国民间的宗教信仰。

虽然*和灵*是一个庄严的话题,但由于它的神秘性和虚幻性,它也是各种民间故事取之不尽的宝库。可以说,每个中国孩子都是听着老人讲的各种*故事长大的。

千百年来,*是文学艺术家的“宠儿”,在他们笔下诞生了无数人*情未了的旖旎缠绵、夜访吸血*的悬疑惊悚,宋定伯捉*的壮伟,有钱能使*的世故。不管是和谐还是敌意,是喜感还是悲情,这种沟通两界的奇妙景观,不能不说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一种蔚为壮观的民间范式。

这些*故事中,*的形象各种各样,有的善良,有的凶残,有的搞怪,有的猥琐,而人*关系大致可以分为敌对关系、和谐关系和喜剧关系。其实喜剧关系也可以归入和谐关系,而敌对关系也常常以喜剧收场。下面就分享几个有趣的*故事——

《幽明录》里有一个故事:

一个*向一个人勒索80两银子,威胁说如果不给钱,老婆就会死,那人偏偏不给,于是老婆死了。*又要挟道如果不给钱,儿子就会死,那人仍然不给,于是儿子死了。*再次要挟:如果不给钱,你本人就会死,结果那人还是不给。*被这个人的倔强和骨气折服,于是坦白说:其实你的妻子和儿子都是阳寿已尽,不管给不给钱他们都会死。但你坚决不给钱还是很有种!你是个有福的人,能活到80岁。后来这个人果然天年善终。

这个故事很像《左传》里太史四兄弟的故事:

齐国崔杼弑君后威逼史官篡改历史,隐匿自己恶行,但史官四兄弟都拒不执行,老大老二老三都被崔杼杀死,老四同样不执行,崔杼无奈,只好放了老四。

*和恶人在人的德性面前都不得不收敛和心折,这说明道德的力量正如《诗经》大序里说的一样,是可以“惊天地,动*神”的。

也正因为*与人的这种异质而同构的特性,所以人们对*神也渐渐从害怕到不怕。“不怕*”的思想由来已久。《庄子·达生》篇就讲了一个“齐桓公见*”的故事。

齐桓公在沼泽中见到*,忙问管仲见到什么,管仲说没有。齐桓公受到惊吓,大病不起。有一个叫告敖的人对桓公说:“这是您自己伤害自己。*怎么能伤害您呢?如果一个人身上总是散发戾气,那他的精气神就会散,从而产生易怒、健忘和幻觉。积累得久了,就会得病。”桓公又问世上是否有*,告敖说:“有,室内的*名叫履,灶房的*叫髻。院子里的粪土堆上,有叫雷霆的*;在东北方的墙脚下,有倍阿鲑蠪一类的*;在西北方的墙脚下,有泆阳*;水中的*叫罔象,丘陵的*叫峷,山上的*叫夔,原野上的*叫彷徨,而沼泽地里的*则叫委蛇。”告敖又说,见到沼泽中的委蛇,则可以称霸。桓公于是大愈。

这个故事有几点非常有趣:*是心造的幻影;*并非全部都可怕,有“害*”也有“益*“;如果到处都有*,*就不可怕了。

对于*神的正确态度,敬是必须的,不怕也是必须的,在“敬而远之”的基础上还应该“畏而不怕”,*神固然不可怕,甚至不存在,但我们仍然必须心存敬畏。须知“举头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倘无敬畏,则无所不为,无所不为则难免无恶不作。

*神的意义,一是给我们历史感,让我们不忘先人的遗泽,在追思中自勉、自强,不堕家声,不忝所生,传承高贵,恩泽后世;*神的另一种意义就在于给我们敬畏感,让我们约束自己,善待他人,有所为有所不为。

从这种“人*和谐”中开出人与历史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或许是新时代“*节”的意义所在。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啦

小伙伴们还有什么

想问的、想说的、想聊的

欢迎在评论区或

1
查看完整版本: 关于中元节,这些你真的都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