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清虚道人#,雲臥三更仙夢醒
农历七月,传统上认为是地府开城门的月份,自古以来便有百*夜行的说法。道教认为,天地间有阴阳之气,至阳者上升为神仙,至阴者下降入地府,于是便有了神与*的分别。在很多民间传说和文艺作品中,都会把人死之后的*魄描述成厉*,并且认为七月半时会有诸多厉*危害人间。其实,这都是对神*信仰的误解。
中元节(资料图)
道教中认为的*神,不过是阴阳二气所化。人生天地之间,本身便禀赋着阴阳二气。小孩出生时,新生儿的身体是暖的,哭闹的声音是嘹亮的,其一切自然反应都呈现出外放的姿态,这是阳气充沛的表现。随着生命过程的耗损,人身体内的阳气也在一点点消散,老年人普遍怕冷,整个身体也都呈现出佝偻内缩的状态,这是阳不胜阴的表现。天地万物的生长枯荣,其实都是阴阳二气相互轮转的结果。因此,道教中的*,不但本身并没有那么多的可怕之处,正相反,神人*分别正代表着阴、阳与和气,此三者虽然身份殊途,但他们却是彼此互生且缺一不可的存在。
道教立教的根本在于阴阳二字,世界万物的阴阳展现方式不同,并不存在孰高孰低的差别。所以在道教的观点中,并不会对人之*魄所化作的*类有任何歧视的心态。著名的志怪故事《宋定伯捉*》中,描述了一段宋定伯与*同行的过程。纵然人*异类,但文中的*并不是可怕而邪恶的形象,他如同人类一样也有疑惑、有畏惧。其*者,无非是另一种活着的状态罢了。
孩子哭声嘹亮是阳气充足的表现(资料图)
中国人信仰的根本在于*神,这里的*与神并不是今日所谓之迷信,而是对万物之灵——包括人类自我先祖——的崇拜。面对超越了自我能力与认知的现象,古人认为这是某种灵性的反映。为了表达对自然力量的尊崇,于是产生祭祀与祈祷。这一行为的意义在于,一方面是发自于对未可知之事的敬畏,另一方面则是通过仪式化的方式对万民进行教化。宗教之来源,便在于用可见、可学的方式教化众生,使其敬畏天地、敬奉先祖、敬恭他人,并将此人天之理代代相传。因此而言,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的信仰,并非在强调借助*神的力量来完成人间的意愿,而是更加侧重于去完成教化的责任。
任何一种文明在发源初期,都离不开一个职业——巫。巫祝的职责便是与*神进行沟通,以*神所给予的信号来昭示人事的吉凶。商朝时期的巫祝在进行祭祀仪式的时候,会请求先公、先王作为人与自然力量相沟通的媒介,这即是一种对祖先与神*力量的崇拜。许倬云在《中西文明的对照》中说:“有了祖先崇拜,显然,也会有对于传统的尊重,凭借宗族和婚姻关系延伸出的网络,也成为链接、合作的系统。于是,家族伦理和尊重传统这两个观念,数千年来建构为影响中国人行为的价值尺度。”由敬*神衍化为尊宗族,这是中国人骨子里的传统。即便如闭口不谈*神的孔夫子,也曾说过“吾不与祭,如不祭”,如果我不亲自参与祭祀,(而找人替代),就相当于没有祭祀。中国人向来是信*信神的,所以并不能强行以无神论或迷信等词汇来掩盖、甚至于弯曲传统信仰所具有的教化属性。
祖先崇拜(资料图)
《道法会元》中提出“凡境化为仙境,人心可格天心”,指的便是以人心之清静去感应天地自然之本初,若诚心一念,自然*神相助。在这里,人*神三者仍然是三位一体的,而不是某些外来文化中水火不容的状态。祖天师立教之时,在汉晋的历史文献中,多称张陵之道教为“*道”,称其道徒名为“*卒”。如《三国志·张鲁传》曰:“(张)鲁遂据汉中,以*道教民。自号师君,其来学道者,初皆名*卒。”不明就里者,往往认为这是正统王朝对草民出身的*治阶层的蔑视,是一种污蔑的称呼。但其实是因为天师道善于驱神御*之术,据李膺《蜀记》记载,张陵在鹤鸣山学道,“避病疟于丘社之中,得咒*之术书,为之,遂解使*法”。
有关学者考究认为,“丘社”当即鹤鸣山中的一巫教团体,“咒*之术书”即是氐羌民族的驱逐*神的巫经。此处之“*道”,有抓*、杀*、镇*、用*等多层含义。《云笈七签》卷28曰:张道陵于临邛县渠亭山赤石城潜修静思,“有千乘万骑来下至赤石城前,金车羽盖步从、龙虎*兵,不可称数。”时至今日,道教中传承的诸多讳字皆有“*”字头,体现的仍是对*之力量的借用。至此,足以说明道教对*始终保持的乃是不骄不畏的态度。
不论神*,行天地之正气者,皆可得万民香火信奉;如果阴贼害人,必然会受到相关的惩戒。之所以会出现如此不同,则与*的归途有关系。《说文》中提到“众生必死,死必归士,此之谓*。”、“*有所归,乃不为厉。”意指凡是危害人间的*众,均是形*无处依附的原因。人身所化至阴之气不断汇聚,达到某个界点时必然要阴尽阳升,在宗教理论中以轮回转世的方式体现出来。若阴气无法转阳,即*众无法脱胎,难免就会生出诸多戾气,从而危害人间。若如此则该如何?这就不得不提及道教水火济炼的功德。
河灯指路(资料图)
肖红《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记载说:“七月十五是个*节;死了的冤*怨*,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道教以慈悲立教,修行人悲悯天地万物众生,这其中自然包括*道在内。七月半,*门开,并不是说地府要放出诸多*众出来肆意横行,而是借此时节使无处可依的*魄能够在道教法师的加持下受炼更生,从此解除前世冤孽,超生云路、举步南宫。
阴尽阳升,阳灭阴起,即便是神人*三途,也仍包含在这亘古不变的道理之中。不论是否信奉宗教与*神,在日常生活中都要做到“敬神如神在”。能得其中妙旨者,才能体悟到宗教所倡导的信仰、敬畏、虔诚、内守等行持方法的深远教化意义。毕竟,正身为人,方不惧百*夜行。
郭高圣太乙救苦天尊04:47来自戴仙昇往期精彩内容推荐
「七月一,*门开」——“*月”习俗,不可不知
正统道藏丨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
正统道藏丨十洲记。10个神仙居所,它们的特色是什么?
正统道藏丨山海经(卷上)
正统道藏丨山海经(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