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中国人,中国节总是我们绕不开的话题,而在这过年的数十天里,我们就能接触到三个节日,除夕,大年和元宵。在中国古代,元宵节也被称为上元节,以我们古人的智慧,人们不禁就想询问了:难道只有上元吗?当然不是这样,其实还有我们逐渐遗忘的中元节和下元节。
元宵灯会上元节
我们最熟悉的就是这个上元节了,上元也被称为元宵节,是过年的最后一天。其实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过了这一天,被人们所心心念念的年的氛围就这样慢慢淡去。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当然这个特殊的节日,人们也会去猜灯谜,放河灯,预祝今年欢乐幸福。
在唐朝诗人卢照邻的笔下,上元节是“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在唐朝诗人苏味道的笔下,上元节是”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在元朝词人元好问的笔下,上元节是”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这些优秀诗人的诗词中,我们可以知道元宵节在古人的心中的地位。
对于上元来说,猜灯谜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活动,这一天,人们总会在逛庙会的时候抽出时间来猜一猜灯谜,看一看那个人们在河边所放飞的灯。许下那一个个美好的愿望,祝愿新的一年团团圆圆,不要留下遗憾。
上元将至,让我们在这个年尾说一声,新的一年,祝岁月静好,愿人间依旧。
中元节
道教有”三元说“的说法,他们常常将七月十五作为中元节。但是,说到这个节日,我们常常对这个节日抱有一丝敬意,因为在古代,中元节又被称为七月半祭祖节,也称*节、地官节。作为一个在古代唯二让死去的先人所过的节日,我们常常抱有一丝恐惧感。
其实在中国古代,中元节是由七月半农作丰收祭祖,汉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四祭》中云:“古者岁四祭。四祭者,因四时之所生孰,而祭其先祖父母也。故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尝,冬曰蒸。”这就是中元节的起源。
将中元作为*节还是中国传统宗教道教的功劳,道教诸神中有天官、地官、水官,合称“三官大帝”,他们是天帝派驻人间的代表,分别在“三元日”为天帝检校人间功罪以定赏罚:“天官为正月十五上元赐福,地官为七月十五中元赦罪,水官则为十月十五下元解厄。”地官所管为地府,所检的重点自然是诸路*众了。
在民间有着无数的中元*节的传说,说到底,就是古人口中常说的:七月半,*门开。但是在现代人看来,中元节的*门究竟会不会开我们也无从知晓,但是那一份对祖先和先人的敬仰已经深入人心。
下元节
相对于大家都熟悉的上元和中元来说,下元就显得没有那么正式,也没有那么多人知道了。尤其在民国以后,中国许多传统节日遭到废除,其中就有着一个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下元节了。甚至有一些习俗逐渐归在了中元节。
根据中国道教的说法,下元节,就是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谓是曰:“水官根据考察,录奏天廷,为人解厄。”这一天,道观做道场,民间则祭祀亡灵,并祈求下元水官排忧解难。古代又有朝廷是日禁屠及延缓死刑执行日期的规定。
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的影响力自然是不可用常理说看待,在中国古代,那些为了寻求长生不老的皇帝们都希望道教能为他们练出仙丹,做到举霞飞升。自然他们对道教采取一种供养的态度,而中国传统文化又极其敬重天地人,对于农业生产来说,水是必不可少的基础,所以对于水官的祭祀自然是十分上心的。
下元节有一个很宝贵的意义,它是基于这样一个美好的愿望所产生的:那就是对生命历程中持久的困境与苦厄的消除、化解。所以在古人眼中,下元节也是建立在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景的基础上的。
在现代的时代,我们能知晓并能付诸行动的节日只剩下了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其实在中国古代,还有寒食节,中元,下元等等节日,而在现代新式过节的潮流下,连鞭炮都在慢慢禁止,但是缺少了爆竹,中国还是记忆中的那个中国吗?或许我们不应该丢掉那些优秀的传统节日,根不能丢掉数千年来靠着一代代人民所保留下来的习俗。
在大年初一送上苏轼的三首诗歌,愿岁月静淌,一切安好
春节——数千年的文明延续,数万人的团圆之旅
古人与瘟疫的斗争史——所谓瘟疫,皆为天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