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到“七月半”,我身边的人大多数都会向我摆手:“别说了,别说了,我还怕*!”嗯,“七月半”的另一个叫法是“*节”,难怪他们会说“怕*”。但中国的“*节”其实你是不用怕的。
还是从我小时候说起吧。小时候虽然也听说过一些*故事,但是从不担心会遇上*,真正害怕的是因为有了电视机,电视里的那些*的形象着实让人毛骨悚然。
但我最终还是不怕的。童年中的记忆里,有个印象深刻的日子,那就是“七月半”。那天的傍晚,在大街小巷的路边,甚至十字路口的中间,都有燃起香烛的人,零零散散的,并不集中。
而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伴着腾空飞起的纸钱灰烬,时不时地飘到我的跟前。看着这些神神秘秘的人,做着那些神神秘秘的事,让我幼小的心灵不禁好奇起来。
大人们的回答,让我觉得这个日子更加神秘:七月半嘞,给祖先“烧包”;中元节咧,祭祀**;盂兰盆节啊,慈悲普渡。后来才知道,三种说法都没错,只是侧重点不同。
“七月半”的叫法是来源于我国的民间习俗。这个习俗由来已久,据说在它的产生是来自上古时的祖先崇拜和农事丰收时的祭祀活动。
农历七月正是一年中最重要的庄稼丰收时节,稻谷成熟,瓜果飘香,人们享受着丰收的喜悦,在喜悦之余也不忘回馈保佑他们的神灵和祖先。感恩逝去的先人,让在世的人活得更好一些。
“中元节”的称呼则是道教的叫法。道教是我国的本土宗教,脱胎于民间信仰,所以它的很多内容都是民间习俗融入进去的。民间的说法是,人死之后就成了“*”,先人的**是要祭祀的。
中华民族是非常讲究“孝道”的民族,这个传统在道教中是有很多体现的,它的文化核心内容是敬祖尽孝。但是又因为道教中有中元之日,阎王打开地狱之门,万*来人间的说法,所以此节又称“*节”。
但称“*节”似乎并不正确,至少在佛教那里是说不过去的。佛教同样看重“七月十五”,只不过认为此日是功德圆满的好日子,是欢喜日,是吉祥日,于是就设立了“盂兰盆节”。
“盂兰盆节”的来历的确跟“*”有关,但它的核心内涵却是“孝道”。“目连救母”的故事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目连的母亲因为生前贪婪,死后堕入饿*道,无法进食,目连尽管神通第一,也无法超度母亲于苦海。
于是目连求教佛陀,佛陀要他在七月十五日众僧结夏安居修行圆满的当天,摆设盂兰盆供,用各种饮食来供养十方僧众,依靠僧众的力量就可以救出目连的母亲。
这个方法最终是能够超度目连的母亲,也圆了目连的心愿。故事本身是十分精彩的,可以说,佛教是一个非常懂得讲故事的宗教,的确很能吸引人。
正是因为佛教所倡导的这种“孝道”与我国历来的民情有着高度吻合,所以“盂兰盆节”能够流传下来。据说我国第一次大规模举办“盂兰盆节”是在梁武帝时期,之后民间就逐渐仿效。
一说到“*”,我们每个人都会心头一紧,包括我在内也是如此。但是,“*”真的可怕吗?先不说有没有“*”的存在,至少我们是很难感觉到他们。
按照传统的说法,人死后是变成“*”的,也就是说死亡不是人生命的终结,而是走向另一个我们未知的世界。但是,有个常理我们也清楚,即有开始就有结束,那么什么才代表人生命的真正结束呢?
对,遗忘!一个人在人间经过的一切被彻彻底底遗忘掉了,那生命就真正终结了。我们祖先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才有祭祖的仪式,才有感恩的传统。民间的“七月半”最早是感恩先祖的,是为了让先祖的灵*一代一代保留下来。
民间“七月半”最早的主题是感恩先祖,跟“*节”是没有半毛钱关系的,那后来又是怎样发展到了“与*同行”的呢?主要是道教吸收了佛教的“盂兰盆节”的内容,创立了“中元节”。
“中元节”的主题是“赦罪”,所谓地官赦罪。按照道教的说法,整个农历七月地狱*门关大开,每天都可以祭祀,为了能一次性解决所有问题,道教于是就定在七月十五这天举办大型的祭典普渡孤*野*。
刚才讲到佛教的“盂兰盆节”,其目的也是度化饿*。在佛教看来,“*”一点儿都不可怕,它只是众生中的一员,“*道”也只是六道轮回中的一道,所以人死后只有六分之一的机会生于*道。
我国民间、道教和佛教在对待“七月十五日”这个日子上是有着高度的一致性,这又是为什么呢?
我认为是跟“七”有很大的关联。在中国传统的数字文化里头,“七”是最为神秘的数字,无论民间、道教还是佛教,都与之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比如人死后要“做七”,《周易》中的“七日来复”等等。
另一个是因为农历七月是“三阴月”,代表着阳消阴长的时间,尤其是“七月十五”是阴阳交接之日,代表着暑热的结束和秋凉的开始,所以处暑时节往往是这个时候,同时草木也开始结满果实孕育生命。
这是个喜庆欢乐的日子,这个日子必定要举行丰收庆典来“尝新”,自己“尝新”也不忘给先祖来一份,就这样,仪式的内涵就升华为感恩的主题。
听我这么一说,不知道过这个“*节”你还怕不怕。如果还“怕”,那估计你是心里有“*”了。其实,“*”并不可怕,最怕的是人间那些成了“魔”的人心!
好了,别担心,现在摆好姿势,心中默念:“感恩先祖,一切安好!”
中元作
(唐)李商隐
绛节飘飖宫国来,
中元朝拜上清回。
羊权须得金条脱,
温峤终虚玉镜台。
曾省惊眠闻雨过,
不知迷路为花开。
有娀未抵瀛洲远,
青雀如何鸩鸟媒。
扫一扫,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