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欢喜日,又叫僧自恣日。佛教僧众修行,在每年的初夏之际举行结夏安居,出家人集结在一起修行的制度。结夏安居(巴利语:vassa,梵语:var?a),佛教术语,意思是年,或雨季。也称为雨安居、夏安居、坐夏、坐夏安居、安居,指的是在农历4月5日至7月5日的三个月期间,在这期间僧众不允许随意外出。印度的雨季期间,佛陀为了避免僧团游行乞食的困难,不受蛇类蚊虫的侵袭,以及避免伤害到草木虫蚁,而制定此一规定。佛教僧众平时分成居住在聚落附近的聚落比丘,以及在森林中独居的阿兰若比丘,各自修行。但在安居时,僧团的成员要聚会在一起,一同诵戒,纠正彼此的行为,同时分享修行心得。
农历七月十五日,是大众结夏安居九十日清净守护、实践戒法的圆满之日。三个月的精进用功,到七月十五日这一天,所有僧众会将修行体悟向佛陀以及共修大众一一报告,有许多人因而证果成就佛道,诸佛菩萨见弟子道业有成,感到欣慰和欢喜,安居到此结束,所以也叫做“解夏”。因此,农历七月十五是很殊胜的日子。
自恣:僧众于解夏当天,在众僧面前忏悔发露自己的过失和错误,发誓以后不再犯,并请求大众的批评和指正,以期得到清净和解脱。
自恣法後,能令佛欢喜有三义:
.十方诸佛因见僧众能安居精进修行圆满,故生欢喜。
2.解夏自恣法後,僧众能自我反省检讨,及大众互相检举,使於九十日中有犯过者,均能发露忏悔回复清净故令佛欢喜。
3.佛闻解夏後僧众报告或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畅佛所愿,故令佛欢喜。
佛欢喜日,恰巧也是中国传统的中元节,佛教称亦之为“盂兰盆节。”
佛教在印度时以供养和诵经的仪式追荐祖先,这种法会称之为“屋兰玛纳”(印度话ULLAMBANA)也就是“孟兰会。”孟兰盆的意义是倒悬,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挂在树头上的蝙蝠,悬挂著、苦不堪言。为了使众生免于倒悬之苦,便需要诵经,布施食物给孤*野*。此举正好和中国的*月祭拜不谋而合,因而中元节和孟兰会便同时流传下来。
佛教为了纪念目犍莲尊者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举办盛大的“盂兰盆法会。”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莲尊者,惦念过世的母亲,他用神通看到其母因在世时的贪念业报,以致死後堕落在恶*道,过著吃不饱的生活。目犍莲於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给他的母亲,但其母不改贪念,见到食物到来,深怕其他恶*抢食,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无法下咽。目犍莲虽有神通,身为人子,却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请教佛陀如何是好。佛陀说:“七月十五日是众僧结夏安居修行的最後一日,法善充满,在这一天,盆罗百味,供养僧众,功德无量,可以凭此慈悲心,救渡其亡母。目莲遵佛旨意,于七月十五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其母,其母亲终得食物。”
佛教传入中国后,《佛说盂兰盆经》在西晋时由竺法护译出,因强调借由供养十方自恣僧,以报答双亲养育之恩,乃至度脱七世父母的思想,与中国崇尚孝道的伦理传统相符,因此中国历代帝王的提倡而盛行不衰。南北朝梁武帝时代,始兴盂兰盆法会,以报答父母祖先恩德。唐朝时期,法会活动呈现兴盛,官民共乐。到了宋朝的时候,儒、释、道合流日趋明显。民间流传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并将佛教的盂兰盆会与道教“中元地官节”相结合,而流行道士诵经普度众*,期使获得地官赦罪,获得解脱。因此民间习俗的中元普渡着重在祭祀孤*野*,与中国传统对祖先**崇拜又融和在一起,变成"祭*",亦即为了亡者的**可得救度,改以盆施饿*,但与道教和儒家的祭祀习惯不同,盂兰盆法会以素食施食供养。
道教最主要的为修行记说中“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於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阎罗王於每年农历七月初一,打开*门关,放出一批无人奉祀的孤*野*到阳间来享受人们的供祭。七月的最後一天,重关*门之前,这批孤*野*又得返回阴间。
道教的“中元普渡”习俗是道佛结合的结果,民间把道教中元祭祀和佛教目连救母的传说结合,把施饿*与祭奠亡*相混,形成一种民间习俗。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人这天,人们都会宰鸡杀鸭,焚香烧纸,拜祭由地府出来的饿*,人们相信这样可以化解其怨气,不致于为祸人间。
佛欢喜日,诸佛欢喜;
僧自恣时,清净戒体。
和合共修,众生普利;
三界无安,速证菩提。
农历7月5日,佛欢喜日,恭祝:佛日增辉,正法久住,国泰民安,世界和平!情于无情,同圆种智,同生欢喜,速证无上菩提!
文章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