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的七月被称之为“*节”,“中元节”,其实它起源于佛门的盂兰盆节。这“盂兰”翻译为“解倒悬”是极苦的意思。这是一种比喻,是人死后堕落于三恶道中,如饿*道中的众生,腹大如鼓,喉细如针,饥饿难堪,如被倒悬着一样,极为痛苦。“盆”是盛载食物的容器,就是说:用这盆器盛着各种珍贵百味美食,恭敬奉献佛僧,承仗三宝不可思议福田之力以解救其“倒悬”之痛苦。所以称为“盂兰盆会”,也就是为解救先亡倒悬之苦,而盛设种种供养,奉施三宝之法会。
古典戏剧“目连救母”的故事原型即源于此经,依本经之说,自梁武帝后所行之盂兰盆节或盂兰盆会,已普遍流行于我国民间,而有益于民间之孝行,故该经堪称佛门之另一大孝经。该经虽只有全一卷八百字,但历史上的注疏就有60多种,可见其流通之广、地位之重。
“盂兰盆节”缘起
当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后被称为“神通第一”的大弟子大目犍连刚证得六种神通,打算救度父母以报亲恩,他就用天眼查看他的父母的在处,结果发现母亲堕入了饿*道中,很是可怜,于是他施展神通试图给母亲喂食,结果因为神通难敌业力的缘故,饭食一旦到了母亲的嘴边就会化为火炭。目犍连无能为力,于是大哭起来,回去向佛请教求救,该经由此宣说。
《盂兰经》属方等部经典,西晋竺法护译。内容记述佛陀之大弟子目连,因不忍其母堕饿*道受倒悬之苦,乃问法于佛,佛示之于七月十五日众僧自恣日,用百味饭食五果等供养十方佛僧,即可令其母脱离苦难。
1、十方众僧,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时,当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厄难中者,具饭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锭烛、床敷卧具,尽世甘美以著盆中,供养十方大德众僧。当此之日,一切圣众,或在山间禅定,或得四道果,或在树下经行,或六通自在教化声闻缘觉,或十地菩萨大人,权现比丘,在大众中,皆同一心,受钵和罗饭,具清净戒,圣众之道,其德汪洋。
2、其有供养此等自恣僧者,现世父母、六亲眷属得出三涂之苦。应时解脱,衣食自然;若父母现在者,福乐百年;若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华光。
3、时佛敕十方众僧,皆先为施主家咒愿;愿七世父母行禅定意,然后受食。初受食时,先安在佛前。众僧咒愿竟,便自受食。
4、行慈孝者,皆应先为所生现在父母、过去七世父母,于七月十五日佛欢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饭食安盂兰盆中,施十方自恣僧,愿使现在父母寿命百年无病、无一切苦恼之患,乃至七世父母离恶*苦、生人天中、福乐无极。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常忆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忆所生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若一切佛弟子,应常奉持是法。
(资料来自网络)
欢迎点击“阅读原文”查阅悟演法师的博文
随喜转发
福德无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