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抽奖特辑,扫下方小程序码
中元节,又称七月半、*节等,日期在七月十五日。广西等地则于七月十四日过此节,因而称七月十四。相传是宋末为了避战祸而提前过节,相沿至今。这是一个祭祀祖先、普度幽*的节日,大部分城市已不再过此节,但不少地区至今仍很有影响。不过近代以来其内涵已发生很大的变化,原有的迷信风气淡化了,娱乐、敬祖追远的节俗内涵增强了。中元节起源,有不少不同的看法。或认为源于道家的三元说,以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道教大辞典》以三元为三官之别称。三官即“上元赐福天官紫微大帝,中元赦罪地官清虚大帝,下元解厄水官洞阴大帝”,三个元节即三官大帝之诞辰。中元节时,地官到凡间考察核定人们的善恶。《修行记》说:“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于是夜诵经,饿*囚徒,亦得解脱。”民间多拜三官。又因为阴间地狱之门大开,为求地官赦罪,各家祖先之灵*、孤*野*也会从阴间来到人间,所以民间要举行祭祖、普度孤*野*之活动,有的还要祭祀主持城池安全、冥事的城隍神,这多源于南北朝时。至于佛家,则于中元节举行盂兰盆会,历史同样悠久,相传是源于目连救母之典故。以上两说,虽有根据,但也未完全准确。又《中国年节》载,相传蔡伦发明纸后,其嫂子为了销售纸,假称烧纸给祖先可以当钱,于是民间才有中元给祖先烧纸之俗。又山西定襄传说,元代百姓不堪忍受元统治者暴*,设计藏匕首在面塑绵羊中,互赠亲邻以通消息,七月十五日起义反对暴*。于是后世民间流行在此日塑绵羊,互赠作节食。这些当然是传说,不足信。我国古代,于四季有祭祖之俗。《管子·幼官图》:“修春秋冬夏之常祭。”《春秋繁露·四祭》:“古者岁四祭。四祭者,因四时之所生庸,而祭其先祖父母也。故春曰祠,夏曰礿(yuè),秋曰尝,冬曰蒸。此言不失其时,以奉祀先祖也。”“尝者,以七月尝黍稷也。”《礼记·月令》:“(孟秋)农乃登谷,天子尝新,先荐寝庙。”即指秋尝。秋尝即后世中元祭祖的源头之一。可见,中元节还是源起于农业社会中季节性的祭祀活动。当然,商周时除了祭祖还要尝新、聚宴,后世中元节也有沿袭的。另外,周代还有祭祀为国战死的战士英*之俗,从《九歌·国殇》述及的活动看是祭祀**之仪式歌。后世各地尚有官府令道人僧侣作法事超度亡*的。如抗日战争胜利后北京曾举行超度牺牲的*人英*的仪式。广泛流传的普度、祭祀野*之活动,显然与《国殇》所载同出一源。中元节曾是中华民族的大节日之一,在一些地区尤其受到重视。比如台湾过中元节,就较隆重。这与台湾特殊的地理条件与历史渊源有关。台湾的居民多从大陆迁去,越过重重风涛,开辟蛮荒,多有没于海涛中成为游*者。所以人们要施舍、普度,使这些远离故土的游*得食,以示安慰同情之意。其中也隐含着对大陆家乡的深切怀念。清代诗作中多记载了台湾热闹的中元节活动,如清人周长庚《台湾竹枝词》云:“竹子高高百尺幡,盂兰盛会话中元。寻常一饭艰难甚,粱肉如山饷*门。”又钱琦《台湾竹枝词》:“中元胜会赛盂兰,豪夺争先上醮坛。海面放灯僧说法,*声人影夜漫漫。”这是写普度、抢孤、放水灯于海面的情景。也可见其盛况之一斑。而清代道光年间,台湾府知府邓传安所著《蠡测汇钞》中,收有一篇清代道光八年()的《牒台湾府城隍文》,更隐含着对故土的怀念,请城隍爷送幽*返归家乡,感情深挚。又如香港,至今有于中元节焚香烧衣,以牲醴祭祀祖先之习俗。还要设坛供佛,唱戏酬神,并扎种种龙袍纸衣等焚去,供奉神灵。这些民间工艺品,以剪纸、纸扎工艺制成,还装饰种种纸扎人物,颇为精美,并且向孤苦人家“派米”,以表示救孤祭贫。每逢节期,街上有热闹的迎神队伍,空地有临时佛坛、戏棚,晚上人们纷纷涌来观剧。东南亚的华侨聚居区,在此日也过节。如新加坡的华裔族群,多举行隆重活动,搭起戏棚演戏,演歌舞节目。祭祀先祖时烧金银箔纸,供奉丰盛的鸡、鱼、肉三牲等供品,也祭祀孤*野*,祭罢再吃丰盛的中元宴。还举行慈善募捐活动,将捐得的钱做救济贫苦居民所用。另外,在泰、马、印尼等国华裔中也流传此节。综上所述,中元节至今在民间、寺庙仍有影响。人们怎么样继承、发扬这个包含着较多封建迷信因素的节日呢?首先是取祭祖、怀念先人之意;放水灯作为娱乐、追思活动也可以流传,多地也都恢复了;中元节演戏歌舞奏乐等也可以作娱乐,还发扬了此节包含的怜贫惜孤的思想,这都是可取的。(摘自《岁时节俗知多少》)知识×审美×阅读
从建筑读懂历史·用设计改变生活
清华大学出版社旗下人文出版团队水木文泉深耕建筑、艺术图书十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