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俗称*节,又叫七月半、亡人节。中元节是儒、释、道三教一源的华夏民族传统的节日。也就是说,在这一天,儒家、道家、佛家都来过这个节日。在佛家,又叫盂兰盆节。在儒家,我们知道,在农历的七月十五这一天,民间百姓都会把收成的新米拿出来供养、祭祀自己的先祖,这也是孝道的传承。信奉道教的人,在中元节,都会到庙里去祭拜神灵跟自己的先祖,在神灵面前忏悔自己的业障,希望能够消灾免难。那么在唐朝,中元节皇帝也会下敕,三日内诸州百姓禁止宰杀渔猎,信奉道教的百姓在这一天也会吃素,希望用这些功德能够回向给自己的先祖,希望他们能够得到超拔。那么在佛家盂兰盆节,在这一天的时候,信徒们都会将百味美食虔诚恭敬地来供奉十方诸佛、大德、僧众,希望以此功德能够超度所有的三恶道的苦难众生。在南北朝时期的梁武帝开始,历代的帝王、臣民都会在这一天供佛济度苦厄众生。民间中元节也会有很多的仪式,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丰盛的祭品,比如说各种素菜、各种纸做的衣服还有财宝等,用来烧祭给先祖。各地还有布田、放水灯等各种活动,都是用来祭祀自己的先祖。
相传佛弟子目犍连尊者见其母堕饿*道受倒悬之苦,向佛请教救济之法,佛让尊者每年七月十五日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在厄难中者,集百味饭食安盂兰盆中,供养十方自恣僧众,七世父母得离饿*之苦,生人天中,享受福乐:这就是盂兰盆会之缘起。
《盂兰盆经》有云:“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忆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忆所生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
因此七月十五日也称为“佛欢喜日”。 在佛欢喜日这天,如果能够供养开悟或有修有证的僧众,不仅是殊胜难得的因缘,所得到的功德也非常大!因此,大多数的寺庙会在这一天供佛、斋僧,并依据《盂兰盆经》所载而启建“盂兰盆法会”:“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常忆父母,供养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顺慈忆所生父母,乃至七世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佛陀在很多经里明确表示,孝道是成佛的要因。例如在《菩萨本业经》中提及:“孝事父母,当愿众生,一切护视,便成佛道。”以及在《佛报恩经》说到:“为孝养父母,知恩报恩故,今得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盂兰盆法会,正是一种超度历代宗亲的佛教仪式,可以用以报答累世父母的乳哺、劬劳之恩。“盂兰盆”是梵文的音译,原本的意思是“解救倒悬(之痛苦)”,即解脱饿*道众生之苦。《盂兰盆经》里目犍连尊者救母的故事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目犍连尊者以神通观知他的母亲在死后投生于饿*道,日夜受苦,不得饮食,于是便向佛陀请教解救母亲脱离苦趣的方法。而佛陀教他的方法,即是在七月十五众僧结夏圆满的这一天,备斋供养众僧,借着供僧功德力,即可使现世父母,以至于累劫父母、六亲眷属等,出离三途之苦。后来目犍连尊者依法而行,果然将他母亲从饿*道的苦报中解救了出来。“盂兰盆法会”同时也结合了中国传统中孝亲报恩、慎终追远的思想,因此后世在七月十五日都会启建盂兰盆法会,供佛斋僧,藉此功德度脱恶趣众生、报答累世父母,至今沿习成例。
七月十五需要做什么呢?一、祭祀祖先,扫墓,发扬我们国家的传统孝道。二、乐善好施,从慈悲的角度出发,互勉互爱。三、祭拜地藏王菩萨,手抄或者诵读《地藏菩萨本愿经》。
四、斋僧、诵经、念佛、供灯、吃素、戒杀、放生,以助逝去的亲人及过去的七世父母远离恶趣,得生西方净土。
五、诵持报父母恩咒遍:南无密利多,多婆曳,娑诃。
华夏文化与民间信仰有强大的同化作用,不论是本土的道教还是传自印度的佛教,都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适应本土文化的过程。佛教与道教在七月十五的仪式逐渐世俗化,与民间的*月俗信和风物渐渐难分难解。从此,中元节成为了一个内涵丰富的祭亡、祀*、解难、赦罪的盛大的华夏民俗节日。
是一个弘扬和践行儒释道圣贤教育的公益平台,结识有缘之人,传播正法,共习东方智慧。闻道、悟道、行道;修心、修福、修慧,寻找自性的本真,提高生命的品质,圆满幸福的人生。随喜转发,功德无量!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