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兰盆节的由来
农历七月十五是佛欢喜日,俗称盂兰盆节或盂兰胜会。港九各地举行的盂兰胜会,尤其潮州侨团与街坊,都有一番隆重仪式,作大法会,烧衣施食,供养孤*,影响所及,遂使一般市民,莫不以为盂兰盆是*节。其实,大家对盂兰盆节的真正含义,已日渐忽视。由于不知它的由来,自然难以照它的原意实行,大家只是依样画葫芦,不问青红皂白。
盂兰盆原是印度话,翻成华语是“救倒悬”的意思。是说受苦极重的众生,有如倒悬,现在有人设法救其出苦。吾国举行盂兰盆斋,是肇始于梁武帝大同四年,后渐盛行,一直流传至今。
盂兰盆节的故事,原出在佛教的大目犍连尊者。目连是释迦佛的十大弟子之一,他出家后精进修道,不久便证阿罗汉果,获得六种神通。所谓六种神通是:
一、神足通,变现自在,往来无碍。
二、天眼通,天堂地狱,洞见无碍。
三、天耳通,远近听闻无碍。
四、他心通,他人心念,悉知无碍。
五、宿命通,知己及人,前身无碍。
六、漏尽通,烦恼漏尽,生死无碍。
目连自出家后,未能知亡母生于何处,今既获得神通,即以天眼上观二十八层天,下视十八层地狱,到处找寻,结果均无所得。继而再观饿*道中,见有无数奇形怪状的饿*在那受苦,于此一刹那间,目连忽然发现亡母也在其内,腹大如鼓,咽若针孔,经年累月,饥渴交逼。目连见其母这种凄惨状况,万分悲痛。于是立即以钵盛饭,用神足通,往奉其母,母得饭后,即用手护钵,恐怕余*侵食,右手抟食,以为暂可充饥。不料,其母因生前悭贪,堕落*道,必须受报,饭到唇边,忽然化成火炭。目连神通虽大,亦无可奈何,目连悲哀号叫,盘桓良久,终无他计,便奔往佛处,将经过对佛陈述,请佛设施方便,挽救其母。
佛说,汝母罪根深重,生前不信三宝,常杀害生命,拨无因果,广造众罪,故今受报,但凭汝一人之力,何能挽救?唯一办法,藉十方众僧威神之力,方能令她脱离痛苦。意谓佛陀虽然法力不可思议,也不能直接挽救其母,因为佛也不能转定业。必须俟七月十五日,众僧结夏安居结束,以珍馐百味,或以床敷卧具,供养十方大德僧众。凭借僧众同心合力,为其母亲发愿回向,才能把其母从饿*道中救出生天。
结夏安居是一种佛制,出家僧侣,于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结夏安居,不准随处游荡。应在山间入定,或在树下打坐,有自利者,得证阿罗汉果;有利他者,众生亦可转凡成圣,至七月十五这日,大家云集一处,共同行自恣法。在此三月中,若有犯过者,随人恣举所犯,当众发露忏悔。此日凡圣同聚会,圣者已证圣果,凡者经自恣后,也得清净,故又称是日为“佛欢喜日”。因此,若有人于此日设斋供僧,能获无量殊胜功德。经云︰“其有供养此等自恣僧者,现世父母六亲眷属,得出三涂之苦,应时解脱,衣食自然。其父母现在者,福乐百年。若七世父母者,皆可生天,自在化生。”
目连依佛所示,得偿救母之愿。后人有鉴于此,也于是日斋僧,有人以为,出家僧侣,背井离乡,远游访道寻师,此乃不顺孝道。其实世人只顾目前,父母在以事敬,父母死以礼葬,这只是小孝而已。殊不知现在双亲及过去父母,若造恶业,必堕恶道,而用何种方法救其出苦?若真能割爱,早入佛门,精进修道,经若干时日,证得圣果,那时非但自己了脱生死,并将多生父母及历劫冤亲,皆可救出生天。有如目连救母之事,才是达到真正孝道的宗旨。“生事爱敬,死事哀戚。”是世间小孝;“一子出家,九祖升天。”才是出世大孝。再说,众生生死相续,皆由贪爱为本,贪不能止,爱不能离,则诸世间父母子孙,相续不断,没有了期。若徒事祀*而不知孝道,则更不足以言盂兰胜会了。
盂兰盆法会的意义与典故
佛教寺院于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循例举行盂兰盆暨供僧法会,依所修功德,布施*道众生,度化其脱离轮回地狱之苦。
盂兰盆法会是根据《盂兰盆经》,于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举行,以佛法供养三宝的功德,回向现生父母身体健康、延年益寿,超度历代考妣宗亲能速超圣地、莲品增上的佛教仪式。‘盂兰’为倒悬之义,表示饿*的痛苦如人倒悬一般;而‘盆’则为救护的器皿,所以盂兰盆有‘救倒悬’、‘解痛苦’的意义,意即用盆之类的器皿盛食供佛奉僧,以救倒悬之苦。
据《盂兰盆经》载: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目犍连尊者,以天眼通观见他的母亲投生饿*道,皮骨相连,日夜受苦,于是手持钵饭给母亲食用;然而目犍连的母亲因以恶业受报的缘故,饭食还没入口,就全部变成火炭。目犍连尊者为拯救母亲脱离苦趣,于是向佛陀请示解救的方法。
佛陀乃指示目犍连尊者于七月十五日众僧结夏安居结束日,以百味饮食、床敷卧具,放置于盆中,供养三宝,仗此功德,能使现在父母寿命百年无病,无一切苦恼的忧患,乃至七世父母得以脱离饿*道的苦趣,生人天中,享受福乐。
目犍连尊者依佛陀的慈示奉行,终于使他的母亲得以脱离饿*的苦趣。仁慈的目犍连尊者将此情形告诉佛陀,将来佛门弟子行孝顺的方式,也应该奉盂兰盆供养。由于这个因缘,佛陀再次慈悲叮咛嘱咐:‘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常忆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忆所生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后世遂于七月十五日举行盂兰盆法会,斋僧供佛,沿习成例。
这个节日起源于《盂兰盆经》中所载佛弟子目犍连报恩救母的典故,佛教徒依教奉行,于是有‘盂兰盆节’的流传。在历史中的盂兰盆法会,佛陀时代,印度就常兴办盂兰盆会,据《大盆净土经》记载:印度频婆娑罗王、须达长者和末莉夫人等皆曾依《佛说盂兰盆经》,造五百金盆供养佛及众僧,以灭除七世父母的罪业。而在中国,《佛说盂兰盆经》在西晋时由竺法护译出后,因强调藉由供养十方自恣僧,以报答双亲养育之恩,乃至度脱七世父母的思想,与中国崇尚孝道的伦理传统相符,因此中国历代帝王的提倡而盛行不衰。
我国最早行盂兰盆会,传说是在梁武帝时代,据《佛祖统纪》卷三十七载:‘大同四年,帝幸同泰寺设盂兰盆斋。’《释氏六帖》也记载有:梁武帝每逢七月十五日,即以盆施诸寺。自此以后,蔚成风气,历代帝王臣民多遵佛制,兴盂兰盆会,以报答父母、祖先恩德。
如唐朝代宗、德宗等,都曾亲设盂兰盆供,代宗还将过去施盆于寺的仪式改设于宫内道场,并设高祖以下七圣位,将帝名于巨幡上,从太庙迎入内道场中。此外,《法苑珠林》载:国家大寺,如长安西明寺、慈恩寺等,每年送盆献供种种杂物及举盆音乐人等,并有送盆官人,来者不一;而信众献盆供者亦多。可知唐代朝廷和民间对于盂兰盆供是相当的重视。
盂兰盆会之所以会如此流行,深得民心,实乃由于其强调藉供养十方自恣僧,以达慈孝双亲,乃至度脱七世父母的思想,与中国崇尚孝道,慎终追远的伦理传统不谋而合;再加上帝王的倡导,因此很快就由寺院走向民间,由佛教节日成为民间节日。
盂兰盆法会与民间中元普渡的异同
盂兰盆会的启建兴设,到唐代都还谨遵佛意,主要在供佛、供僧,以报答父母先亡。但是到了宋代,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相融合,民间流传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并将佛教的盂兰盆会与道教‘中元地官节’相结合,而流行道士诵经普度众*,期使获得地官赦罪,获得解脱。因此民间习俗的中元普渡着重在祭祀孤*野*,与中国传统对祖先**崇拜又融和在一起,变成‘祭*’,亦即为了亡者的**可得救度,改以盆施饿*。
此一习俗流传至今,中元普渡已成为民间七月的主要祭典,中国人‘崇*’、‘畏*’,又‘谄*’,不敢直呼*名,所以以‘好兄弟’称之,而且认为农历七月一日是地狱*门关大开的日子,届时饿*们会从地狱释放到人间来,直到七月底才又回到地狱,因此,七月又称为‘*月’。民间盛传在农历七月里,这些饿*到处游荡觅,人们为免饿*的加害,就天天杀猪宰羊,广设宴席以普施**,造成无数生灵成为人们刀下、嘴边的牺牲品。民间这种残暴不仁、奢侈浪费、虚荣不实的恶风,便在七月普度的大拜拜中形成。
此外,普度的型式还分为公普及私普两种。所谓私普,就是以街、庄等居住单位为主的普度,从七月初一到三十,村里居民大家共同商议,甲村是哪一天,乙村是哪一天,按照规定的日子轮流举行。在民间的信仰体系里,举行私普的当天下午,家家户户纷纷在门口摆上丰盛三牲四礼的饭菜,每盘菜上都要插一支香,细心一点的人家还会准备香烟、槟榔、胭脂、白粉等,祭拜完毕后,焚烧纸钱,然后撒供。
盂兰盆法会,源于目犍连尊者至地狱救母的典故。盂兰,倒悬之义,表示饿*之苦如人倒悬一般;“盆”为救护之器,盂兰盆即“救倒悬”,意为解救地狱中如受倒悬之苦的*道众生。
《佛说盂兰盆经》记载,目犍连尊者欲报父母乳哺之恩,以天眼观见母亲堕入饿*道,不得饮食,于是运用神通,以钵盛饭供养母亲,其母却因业报之故,食未入口就化成灰炭,尊者悲求佛陀,佛陀说,唯有借助十方僧众的威德之力,才能化解其母的罪业。
佛陀告诉他,每年四月十五日起连续三个月,为僧众结夏安居修行的时段,七月十五日为圆满日,可于当日以钵准备各种美味饮食或卧具供养僧众,必能仗此功德,使“现在父母寿命百年无病,无一切苦恼之患,乃至七世父母离恶*苦,得生天人中,福乐无极。”
尊者依佛陀慈示而行,当日,其母即得脱离恶*苦。而佛陀再次慈悲叮咛嘱咐:“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常忆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忆所生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此为盂兰盆法会的滥觞。
佛陀时代,印度便经常兴办盂兰盆法会,《大盆净土经》提及频婆娑罗王、须达长者、末利夫人等,曾依《佛说盂兰盆经》而造五百金盆,以供养佛陀与僧众,藉以灭除七世父母的罪业。
佛法传入中国后,由西晋竺法护将此经译成汉文,此经强调供僧可慈孝双亲、度脱七世父母之苦,与中国崇尚孝道的伦理观相符合,使此故事常以活泼易懂的方式传播,小说、戏剧等文化艺术也应运而生,深为民众接受。
盂兰盆节的主要活动,主要以供僧为主,据《释氏六帖》及《佛祖统纪》记载,梁武帝应是中国最早举行盂兰盆法会的帝王;此后,此法会成为历代例行的大型法会,并由寺院走入社会,可见中国佛教的节庆法会,不但展现佛菩萨慈悲智慧的精神,也反映佛教与中国民间固有思想、习俗相互融合与信仰的特色。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