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中元节也是中元七炁赦罪地官洞灵青虚大帝圣诞日(诞辰),中元节,即七月半祭祖节,又称施孤、*节、斋孤、地官节,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焚纸锭等。中元节由上古时代“七月半”农作丰收秋尝祭祖演变而来。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时代民间的祭祖节,而被称为“中元节”,则是源于东汉后道教的尊崇。道教中七月十五是地官大帝诞辰,祈求地官赦罪之日,阴曹地府将放出全部**,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将七月半秋尝祭祖节称为“中元节”;佛教中称为“盂兰盆节”。在统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的中元节开始兴盛,并且逐渐将“中元”固定为节名相沿迄今。中元地官赦罪节与上元节天官赐福、下元节水官解厄合称“三元”。
三官大帝的信仰渊源于中国古代先民对天地水的自然崇拜。在上古社会,天、地、水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必要条件,没有它们,人类无法生存生活,因此人们常怀敬畏之心,虔诚地顶礼膜拜。如《仪礼·觐礼》:“祭天燔柴,祭山川陵升,祭川沉,祭地瘗。”其注疏燔柴为:“升、沉、瘗”祭礼,是天子。
道教认为产生天地万物的三个基本元素是天、地、水,即“三元”,三者称“官”,即时空流动过程中的节段。天官紫微大帝赐福,诞于正月十五,称上元节。地官清虚大帝赦罪,诞于七月十五,称中元节。水官洞阴大帝解厄,诞于十月十五,称下元节。我们熟悉的元宵节即上元节,或称上元灯节。三元节时,三官下界巡游,履行职务。它们法力无边,中元地官清虚大帝于七月十五中元时普渡孤*野*,有罪的人也可向其祈求赦罪。《修行记》云,“中元日,地官大官降圣下人间,定人间善恶,道士於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
中元节时,道教宫观举行“中元斋醮”,俗称“道场”,为民众祈福。是日殿上设“太上中元七气赦罪洞灵清虚大帝平等应善天尊”的神位,广陈供养。卯刻,道众闻鼓上殿,经师们加披五彩云鹤班衣,位列前排左右。高功头戴五老冠,金莲盖顶,身披天仙法衣,手执朝简,在钟鼓齐鸣中拈香、宣表,称“庆贺朝科”,便拉开了法会序幕。法会的一般安排是,除上下午唪诵《玄门功课经》外,主要是拜《玉皇宥罪锡福宝忏》。晚间唪诵《铁罐焰口施食》,超度前羽后化的祖师,并普渡十方孤*。
七月十四/十五日祭祖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以及海外华人地区的传统文化节日,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均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祭祖大节。年5月,文化部将香港特区申报的“中元节(潮人盂兰胜会)”入选,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节日由来和历史渊源
中元节源于早期的“七月半”农作丰收秋尝祭祖,“七月半”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上古的祖灵崇拜与农事丰收时祭。古时人们对于农事的丰收,常寄托于神灵的庇佑。如汉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四祭》中云:“古者岁四祭。四祭者,因四时之所生孰,而祭其先祖父母也。故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尝,冬曰蒸。”奉祀先祖在春夏秋冬皆有,但“秋尝”在其中十分重要。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人们举行向祖先亡灵献祭的仪式,把时令佳品先供神享,然后自己品尝这些劳动的果实,并祈祝来年的好收成。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秋尝祭祖的活动,先秦时代已有之;起初,“秋尝”的日期并不确定,后来逐渐固定在七月中旬,一般是立秋后第一个月圆的望日,秋气新来之时。
融合演变
七月十四祭祖习俗古已有之,原本是民间的祭祖节,而非“*节”。而“七月半”被称为“中元节”,则是源于东汉之后道教的说法。道教诸神中有天官、地官、水官,合称“三官大帝”,他们是天帝派驻人间的代表,分别在“三元日”为天帝检校人间功罪以定赏罚:“天官为正月十五上元赐福,地官为七月十五中元赦罪,水官则为十月十五下元解厄。”地官所管为地府,所检的重点自然是诸路*众了。据说中元之日,地宫打开地狱之门,也是地狱开门之日,众*都要离开冥界,接受考校,有主的*回家去,没主的就游荡人间,徘徊在各处找东西吃,因此又称*节,普遍进行祭祀**的活动,点荷灯为亡*照回家之路。道观举行盛大法会祈福吉祥道场,道士建醮祈祷,内容是为亡*的灵*超度。
古人自古以来就很重视祭祀,“七月半”源于民间世俗、道教、佛教三种文化,其祭祀文化流传已久,影响地域广泛。佛教与道教对这个节日的意义各有不同的解释,道教强调孝道;佛教则着重于为那些从阴间放出来的无主孤*做“普渡”。后期的“七月半”习俗,可以说是世俗、道教与佛教的融合。在统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的中元节开始兴盛,并且逐渐将“中元”固定为节名。
上元节是人间的元宵节,人们张灯结彩庆元宵。中元由上元而来。人们认为,中元节是*节,也应该张灯,为*庆祝节日。不过,人*有别,所以,中元张灯和上元张灯不一样。人为阳,*为阴;陆为阳,水为阴。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传说中的幽冥地狱,**就在那里沉沦。所以,上元张灯是在陆地,中元张灯是在水里。
三俗合一
一般认为,中元节,又名“盂兰盆节”、“*节”;其实这种认识存在很大的误解。正确来讲,七月十四祭祖节、中元节与盂兰盆节,是分属于民间俗信、道教与佛教的说法,三者呈并列关系,而非一个节日的三个不同名称。自道教兴起后,“三元说”的“中元”二字,在唐中后期正式被固定为节名,并将节期设在七月十五日。这个节日是三俗合一的节日。
“中元节”形成之前,七月十五早已被佛教征用。佛教中的七月,原为一个佛的欢喜月,而非“*节”。但为何七月的盂兰盆节成为“*节”呢?盂兰盆,是梵文Ulambana的音译,原意为“救倒悬”,即解救在地狱受苦的**。佛经《盂兰盆经》在西晋时期翻译传入中国,经中有“目连救母”的故事,与当时仍然存有的孝道观念暗合,后被推崇“三教同源说”的南朝的梁武帝萧衍提倡,将其定为一个民俗节日,当时其主要功能是供奉佛祖。只是到了宋代才发生了变化,发展为荐亡度*。不知是巧合,还是道教附会佛教的盂兰盆节,中元节与盂兰盆节都设定在七月十五这一天。以至于后世以为,这两个是一个节日的两个名称。同时也由于其意义和习俗早已难以分清,两个节日的习俗开始混用。
历史发展
七月半祭祖习俗是本土文化习俗,包容的节俗比较复杂,既是民间的秋尝祭祖节,又是道教的中元节、佛教的盂兰盆节,俗道僧三流合一。民间有慎终追远的传统,故需祭祖,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中旬举行。如清乾隆《普宁县志》言:“俗谓祖考*归,咸具神衣、酒馔以荐,虽贫无敢缺。”祭品之中,楮衣是不可或缺的。因七月暑尽,须更衣防寒,与人间“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在旧时,中元节不仅具有信仰维度上的重要意义,在世俗层面,也是一个群众参与度很高、具有鲜明娱乐功能的节日。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是中元二品七炁赦罪地官洞灵清虚大帝青灵帝君圣诞日
地官大帝,全称“中元二品七炁赦罪地官洞灵清虚大帝青灵帝君”,亦称为地官、清虚大帝、中元二品赦罪地官清虚大帝。是道教中三官大帝之一,地官是由元洞混灵之气、结*之清凝结而成,掌管五岳大帝、五岳诸真人及惜地神仙已得道者。传说“地官赦罪”,农历七月十五日是地官的诞辰,民间称这一天为中元节,民间在这一天有祭祖的习俗,并祈求地官赦免祖先亡*之罪,亦是祭祀一切亡灵的日子。
《太上说玄天大圣真武本传神咒妙经注》卷一《因缘经》:“正月十五上元宫主一品九炁赐福天官紫微大帝于是日,同下人间,校定罪福也;七月十五日中元宫主二品七炁赦罪地官清虚大帝于是日同出人间,校戒罪福也;十月十五日,下元宫主三品五炁解厄水官扶桑大帝于是日同到人间,校戒罪福也。”同时,刘宋陆修静还有“三官所执,生、死、苦考自明法曹”之说。又与“三清境相”结合。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四注》卷二《三元品诫经说》:“上元天官隶玉清境,结青、*、白三气,置上元三宫,其中宫名元阳七宝紫徽宫,总主上真自然玉虚高皇上帝,诸天帝王上圣大神。中元二品地官隶上清境,结元洞混灵之气,凝结*之清而成,其中宫名洞灵清虚宫,总主五帝五岳诸真人及惜地神仙已得道者。下元三品水官隶太清境,结风泽之气,凝晨浩之精而成,其中宫号扬俗洞泉宫,一曰青华方诸宫,总水帝扬谷神王,九江水府河伯神仙,水中诸大神及仙箓簿籍。”还和道教元气说结合,《云笈七羲》卷五十六:“夫棍沌分后,有天地水三元之气,生成人伦,长养万物。”
《因缘经》等所载,三官大帝的主要职责是于三元日考校人间善恶,给以罪福,曰:正月十五日,上元宫主一品九气赐福天官紫微大帝,于是日……同下人间,校定罪福也;七月十五日,中元宫主二品七气赦罪地官清虚大帝,于是日……同出人间,校戒罪福也;十月十五日,下元宫主三品五气解厄水官扶桑大帝,于是日……同到人间,校戒罪福也。《太上洞玄灵宝三元品戒功德轻重经》《太上太玄女青三元品诫拔罪妙经》,即具述三官大帝分设三宫三府三十六曹以考校世人之事。元代所出之《太上洞神三元妙本福寿真经·开明三景章》曰:三元帝君职任宰御,巡历考校,凡仙官真人天神地祇,水母三界万灵君臣人物善恶,悉主隶焉。
三官大帝是往昔元始天尊在太虚之极,吸取始阳九气;在九土洞阳,吸取清虚七气;又在洞阳风泽中,取晨浩五气,一并吸入口中,与三焦处混合凝结。九九八十一天之后,在元始天尊体内结成灵胎圣体。在上元正月十五日,从口中吐出婴孩,宝相光明。又在中元七月十五日、下元十月十五日,又吐出两个婴孩,元始天尊封为:上元一品九气天官紫微大帝,住在玄都元阳七宝紫微上宫,总主诸天神王上圣高真及三罗万象天君;中元二品七气地官清虚大帝,住在九土无极世界洞空清虚之宫,总主五岳帝君并二十四治山川,九地土皇、四维八极神君;下元三品五气水官洞阴大帝,住在金灵长乐宫,总主九江水帝、四渎神君、十二溪真及三河四梅神君。
三官大帝余气应化人间,便为尧、舜、禹三位明君;每到三元之日,三官大帝便巡游三界,考校大千世界之内、十方国土之中的神仙升临、品汇考限与万类化生之事。而七月十五正好是地官大帝圣诞,也是地官赦罪之期,关于这一天普度**、大赦幽冥的文章大家已看过不少了,颐叔在这里就不掉书袋了。其实中元节,不仅仅是赦阴司地府诸*之罪,这一天也是我们阳世之人,求取恩典、赦免罪过的好日子。在道教经典中记载“七月十五日、中元地官主录百司,上诣天阙,进呈世人罪福之籍。”
中元节这一天地界神祇将世人功过簿箓,上呈地官校阅、集中审阅。地官赦罪是道教在创教之初,即流行”三官手书“这一个法事,所谓的”三官手书“,简单来说就是将生病或想忏悔罪行的人,将其姓名及罪过悔意,写在三张纸上,一张放置于高山,或是烧成烟升上天,一张则埋入地下,最后一张沉入水中。以忏悔自己过去的罪过,希望得到三官大帝宽恕,改过自新,从而获福得益。年5月,登封唐庄一农民在嵩山太室山峻极峰发现一个金质的长条片,上书有文字。上言:“大周国主武曌好乐真道长生神仙,谨诣中岳嵩高山门,投金简一通,迄三官九府除武曌罪名,太岁庚子七月甲申朔七日甲寅小使臣胡超稽首再拜谨奏。”这件文物被命名为“武则天除罪金简”。也是”三官手书“一个重要遗存。
天官赐福
天官名为上元一品赐福天官紫微大帝,隶属玉清境。天官由青*白三气结成,总主诸天帝王。每逢正月十五日,即下人间,校定人之罪福。故称天官赐福。
地官赦罪
地官名为中元二品赦罪地官清虚大帝,隶属上清境。地官由元洞混灵之气和极*之精结成,总主五帝五岳诸地神仙。每逢七月十五日,即来人间,校戒罪福,为人赦罪。释放幽冥业满之灵。
水官解厄
水官名为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洞阴大帝,隶属太清境。水官由风泽之气和晨浩之精结成,总主水中诸大神仙。每逢十月十五日,即来人间,校戒罪福,为人消灾减厄、解冤释结。
奉祀
天地水三官以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和十月十五日为神诞之日,道教徒都进庙烧香奉祀,或建*箓斋、三元斋等道场,以祈福消灾。
三官大帝宝诰
至心皈命礼
唯三圣人,乃一太极。普受浩劫家之命,鼎膺无量品之褒。紫微清虚洞阴,总领功过。赐福赦罪解厄,溥济存亡。道冠诸天,恩覃三界。大悲大愿,大圣大慈。三元三品,三官大帝。三宫九府,应感天尊。
中元七炁赦罪地官洞灵青虚大帝宝诰
志心皈命礼
青灵洞阳。北都宫中。部四十二曹。偕九千万众。主管三界十方九地。掌握五岳八极四维。吐纳阴阳。核男女善恶青黑之籍。慈育天地。考众生录籍祸福之名。法源浩大而能离九幽。浩劫垂光而能消万罪。群生父母。存没沾恩。大悲大愿。大圣大慈。中元七炁赦罪地官。洞灵青虚大帝。青灵帝君
中元节
中元节是道教节日。据《唐六典》称,道士有“三元斋”:“正月十五日天官赐福为上元,七月十五日地官赦罪为中元,十月十五日水官解厄为下元。”天官大帝、地官大帝、水官大帝是道教的三位先天尊神,三元节乃是道教节日。七月十五为地官大帝圣诞日,大赦孤*游*,人间为免受*神干扰,便在七月十五日设“中元普渡”,供奉食品及焚烧冥纸、法船,希望孤*游*收到礼物后升到极乐世界去。老北京的道观在每年七月十五中元节这一天,都要举行“祈福吉祥道场”,以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相传七月地狱大门开放一个月,所有的无主孤*全从阴间出来,到阳间接受人民的供养,因此各地方都纷纷在这一个月举行「普度」布施的祭祀仪式。汉人于中元节放河灯,道士建醮祈祷,乃是汉族传统民俗,道教对这个节日的意义是孝道、仁爱。从前,各地轮流进行普度,把七月的每一天安排得满满的,据说引起孤*野*的酗酒、殴斗事件,后来有些地方普度便统一在中元正日七月十五举行。
中元法事是为亡*赦罪,但是绝对不能完全解除罪孽,只是减轻了一些,希望他们早日安息。在法事中,他们不单只超度亡*,而且更为无主孤*和那些为国捐躯,战死沙场的死难者施予救济。而在法事中得的香油钱,主要是用作购买祭品之用。所以中元节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一个以祭奠先人为主题来弘扬孝道、仁爱的节日。
在20世纪20-40年代,七月十四祭祖远比“七夕”、“清明”热闹。人们传承着以家为单位的祭祖习俗,祭祖先、荐时食的古老习俗直至民国时期仍然是乡村七月十四节俗的首要内容。抗战胜利后,各寺庙还增加祈请佛力普渡“抗战阵亡将士”英灵。
60年代中期,北海公园还办了最后一次七月半祭祖,琼海中到处都是茄子做成的河灯,非常壮观。“文革”时期,除了清明节,所有的传统节日都被取缔,七月半祭祖节也没能幸免。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传统节日逐步回归,但七月半祭祖节却被冷落了。
到了当代,虽又重提传统文化的复兴,但“七月半”祭祖追远的文化意蕴很大程度上与清明节共有。加上由后期演变成的“中元节”所赋予与*魅“迷信”的密切关联,所以在现有的节日体系中并没有得到突出。如今原始内涵的“七月半”祭祀活动,多是民众自发地、零星地在家庭内举行,不再具有传统意义上的公共性。
年5月18日,中国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新入选项目)。香港特别行*区申报的“中元节(潮人盂兰胜会)”入选,列入民俗项目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元普渡
中元节,不少人会在旧历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间,择日以酒肉、糖饼、水果等祭品举办祭祀活动,以慰在人世间游玩的众家**,并祈求自己全年的平安顺利。较为隆重者,甚至请来僧、道诵经作法超度亡*。也有人会在这段时间,请出地藏菩萨、目连尊者等佛像放置高台、或请艺师扮演驱魔大神钟馗(有的是请艺师操控钟馗之神像),以消弭亡*的戾气。
据说七月半恰逢夏秋交替,此时恰恰是天地阴阳交替的节点,阳气盛极而衰,阴气显现,在这一天地宫打开地狱之门,放出**,所以普遍进行祭祀**的活动。后世亦有说法认为,整个农历七月都应当是“*节”,阎王于每年农历七月初一打开*门把*放出来到阳间觅食,享受人们的供祭,七月最后一天,重关*门,群*又得返回阴间。
祭祖
民间相信,祖先会在七月半返回家中探望子孙,所以需要祭祖。这种祭祖行为是慎终追远、固本思源的传统伦理的一种体现,是一种感德祖先文化传统。时逢小秋的农作物收获,也正好把丰收的喜悦与祖先分享,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中旬傍晚时分举行。
中元节祭祖
烧纸
中元节日中,民间俗信行为中,最为突出的是烧纸。据传说,阳间的纸就是阴间的钱,人们烧纸就是给亡故的先辈亲人送钱。通常上坟烧纸时要留下几张,到十字路口焚烧,目的是给尤家可归的野*一些施舍,它们就不会再去抢劫送给其祖先的钱了。
焚香燃炮
每到七月十四日或十五日晚,在门外焚香燃炮,同时“烧包”(也叫“荐包”)。
祭祀土地
七月十五,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定襄县民俗将麻、谷悬挂门首。
祈丰收
中元节施祭与祈望丰收又常联系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户户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祷祝稻谷丰收,并把香枝插于地上,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征着秋收稻谷丰登。
跳天灯
广西天等一带在中元节有跳天灯习俗。旧时跳天灯活动多是一些迎神赛会、驱逐疫*之类的迷信活动,现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民间体育活动。跳天灯一般在村头较平坦的场地上进行,72个小碗装上豆油,分别排成9行,按前后左右相距0.8一l米的距离置灯并点燃,跳灯的人头戴面具,手持木鱼、小鼓、锣钹等乐器,亦有手持挂纸花条木棍者。开头由一人带头敲打木鱼,按节奏有规律地在每行灯中穿来跳去,到行角转弯处,每人都要做一些亮相的跳步转弯动作,并吹打各自手中所持的乐器及道具。夜间观跳天灯的场面,宛如长龙在星光中舞动。
河灯度孤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中元节放河灯,据说是从上元节(元宵节)的张灯习俗演变而来。民间认为,上元是人节,中元是*节,人为阳,*为阴,陆为阳,水为阴,所以上元张灯在陆地,中元就是在水里了。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传说中的幽冥地狱,**就在那里沉沦。所以上元张灯是在陆地,中元张灯是在水里。如今的放河灯,已经成为欢乐的活动项目了。照佛门的盂兰盆会仪规来看,放河灯只是其中的一个小节目,并不显得多么要紧。而在民间的中元节俗活动中,放灯则是比较重要的。
中元节放河灯
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与祈祷。现代女作家萧红《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是这种习俗的最好注脚:“七月十五是个*节;死了的冤*怨*,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大概从阴间到阳间的这一条路,非常黑,若没有灯是看不见路的。所以放灯这件事是件善事。可见活着的正人君子们,对着那已死的冤*怨*还没有忘记。
禁忌
中元节禁忌:1、床头挂风铃,风铃容易招来**,而睡觉的时候是最容易被”入侵的时刻。2、夜游,八字轻的人尽量不要夜游。3、非特定场合烧冥纸。4、忌偷吃祭品,这些是属於**的食物。5、忌乱踩冥纸,冥纸是献给**的祭品忌乱踩。
文学记述
北齐时的《颜氏家训》,南朝时的《荆楚岁时记》,宋时的《东京梦华录》、《梦梁录》,清时的《帝京岁时纪胜》等等书籍中都提到了中元节或盂兰盆节。据《修行记》:“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於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25]使用“中元节”这个词汇指代的七月十五,其实是“地宫赦罪日”,而民间俗信中,这一天祭祀的*并不专为祖先亲人,也包括了孤*野*。
有的书中说,中元节前几天,市面上就有卖冥器的,卖时鲜瓜果的,卖油饼馅饼乳饼丰糕的,色彩斑斓,叫卖声不绝于耳。还有在水面上放灯的习俗,意为招水中孤*来享祭。儿童们玩着纸扎的荷花灯,大的有七八尺,引人注目。到城外去祭墓的,络绎不绝,较之清明节尤胜。
节日意义
从有关七月十四/十五的传说中,可深切体认到七月十四/十五的祭祀具有双重的意义在,一是阐扬怀念祖先的孝道,一是发扬推已及人,乐善好施的义举。这全是从慈悲的角度出发,很有人情味。所以,在庆赞中元的同时,应该跳脱*的角度,期勉互爱。
就其文化内涵而言,七月十四/十五也是中国传统祭祖节日之一,其文化背后体现的是一种信仰。七月十四/十五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文化,是追怀先人既古老又现代的一种传统,这一传统体现了古人“慎终追远”思想,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农历七月其实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可怕。这个月是感恩的月,大家在这个月中祭祀祖先、给祖先烧钱上供、感恩祖先留给我们的恩泽;这个月也是博爱的月,各地宫观都会启建法会,超度那些无人祭祀的孤*野*,让他们能够衣食饱满,听经闻法得度。这个月更是一个自省的月,我们应该在这个月检点自身以往的种种过失、诚心忏悔,在中元地管赦罪的佳期,虔诚祈求地官赦罪、从而祸去福来。正所谓“祸福无门,惟人自召”,“人心向善,*神佑之”。七月是一年时光的中间,上半年做的不对的,积极改正,做的好的,努力发扬;把握当下,存心善良,则必蒙三官大帝默佑,万事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