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农历的七月十五,也就是中元节,这是道教的名称。民间俗称七月半、*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所以七月十五这个日子是集合了民间习俗、道教和佛教三者的“三俗合一”。
它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祖灵崇拜以及相关时祭。七月半正是初秋时分,民间便以此来庆贺秋收、酬神、祭祖。是一个缅怀先人的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图片来自网络按照佛教的说法,农历七月十五这天,是僧人功德圆满的日子。佛教弟子在这一天举办“盂兰盆法会”。“盂兰盆”是梵语,原意为“救倒悬”,意思是解救在地狱受苦的**。
佛经《盂兰盆经》在西晋时期传入中国,里面有“目连救母”的故事,与中国传统的孝道不谋而合。后被南朝的梁武帝定为一个民俗节日。到了宋代发展为超度**。
道教说法的“中元节”起源于东汉后(约北魏时期)。道教诸神中有天官、地官、水官,合称“三官大帝”。他们是天帝在人间的代表,分别在“三元日”为天帝考核人间功过。
天官为正月十五上元赐福,地官为七月十五中元赦罪,水官则为十月十五下元解厄。
地官所管的就是地府,七月十五正是对诸路*神的考核。“*节”的说法也就是从道教衍生出来的。
图片来自网络到了我们今天,这个节日更多的含义是对祖先的祭奠和对亡灵的普渡。这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习俗纪念活动。各地的习俗虽然在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内核思想还是一致的。
例如笔者所在的广东地区,在我的家乡,七月十五是一个需要隆重祭拜祖先的日子。一家老小,可能提前一两天就准备起来了。
三生(指三种家禽)、五果(五种水果)、还有各种斋菜以及当天早上现煮的米饭等。最最重要的就是纸钱,这会比以往的节日多备点。
除了祭拜祖先,在当地的一个佛堂里还有组织“施孤”活动,学名就是“盂兰盆大会”。在这一天,附近村子里的村民都会准备好各色米饭和祭品去佛堂祭拜。
除了祭拜,各个村子还会组织手巧的妇女制作各种纸衣、冥具(纸糊的各种衣服、生活用品)。
最具特点的是需要准备一个个“米包”。用尼龙纱网将米包成一个个拳头大小的米包。祭拜完之后就留在佛堂。
等到大概七月十八左右,佛堂就会在当天烧塔、烧纸钱和烧纸衣冥具。“烧塔”其实是烧一尊两三层楼高的“钟馗”纸塑。钟馗在民间习俗中有“抓*天师”的称号。
图片来自网络我的理解是人们对这天的路过的孤*野*准备好好酒好菜、还有过路费送它们上路,如果有不上道的,则请天师钟馗坐镇。
而米包以及其他一些生活用品则会随机布施给当地生活穷苦的人们。这在那个尚不能吃饱饭的年代,是对穷苦大众的一种救济。
中元节融合了佛教、道教和民俗的精髓,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对先人的缅怀。正是我们民族内在的对大自然的敬畏、对先人的敬畏,让我们的文化一直生生不息。
随着城市的发展,农村多样化的民俗渐渐简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的文化将以更新的方式熠熠生辉。
图片来自网络好了,今天对中元节的介绍就这了,路过的小伙伴也来分享下你们家乡的中元节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