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七月潮汕人的ldquo施孤rd
TUhjnbcbe - 2022/8/16 18:56:00
吉林白癜风微信交流群 http://nvrenjkw.com/nxzx/5719.html

农历的七月十五是中元节,潮汕人俗称“*节”、“七月半”、“施孤”、“祭孤”。

这个节日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中元节既是道教的节日,也是佛教的节日。

为什么这么说?

道教规定,正月15日是上元节,7月15日是中元节,10月15日是下元节。道教认为,中元节这天,是地官判定人间和阴间善恶的一天,道士要在这一天诵经画符咒,为囚徒和饿*解脱罪恶,使囚徒能悔罪,又使孤*野*获得施济后,不再到人间作恶。

而佛教也把这天定为节日。据传佛教始祖释迦牟尼于公元前年7月15日投胎于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夫人摩耶腹中,故把7月15日定为佛寄生节。后来为了表示对佛祖的崇敬,使节日更为隆重,又把它改为报亲恩节。最后则转变为“救倒悬”的盂兰盆会。“盂兰”是梵文的译音,意为“救倒悬”。

据《盂兰盆经》等资料载,释迦牟尼弟子目连,因其母生前不愿向僧尼施舍,死后沦为饿*,痛苦不堪,如处“倒悬”。目连给母亲送去食物,但入口即化为烈火,终不得食。目连求佛祖挽救,佛祖告诉他,在7月15日备百味饭食于盂兰盆中供养10万僧众,即可救度母亲。目连救母后向佛祖建议,以后佛家弟子在7月15日这一天修孝道,用盆子装饭食果品去供奉冥冥者,以报答父母祖宗养育之恩。佛祖同意,因此报亲恩节转为盂兰盆会,7月15日便成为佛教的节日。自南北朝至唐代,佛教盛行于中国,盂兰盆会蔚为全国的民间风俗。

农历7月15日中元节,在旧社会潮汕城乡普遍大办施孤。但施孤的日期不限于这一天,7月15日前后甚至7月内都可以。

传说7月整个月,“阴府”的“地狱门”开放,地狱里的孤*饿*可以走出挨饥忍饿、惨遭折磨的“地府”,到人间享受香火。有“7月1日开孤门,7月30日关孤门”的俗谈。潮人把7月15日作为施孤的正日,故也称这一天为“*节”,而把7月称为“*月”。

以前,人们对七月总是怀着一种恐惧的心理。尤其是那些年纪大的人,深信夜幕降临之后,幽灵就会四处飘荡。许多家庭,不准孩子们夜间出家门,偶尔家中有人患了急症,往往怀疑冲撞恶*,于是祷神拜佛,祈求驱邪祛病。由于人们相信*的存在,对度*节也就更诚心了。

潮汕各乡村在这一天,往往于村头巷口搭起高棚,设起普渡坛。普渡坛中央悬挂着“盂兰盆会”的横幅或三官大帝像。在坛前方摆上下两层桌子:上桌放一个斗灯,下桌放神像、香炉之类。斗灯内放白米、铜镜、古剑、小秤、剪刀、尺……以示避邪。坛前放一排长桌,供民众摆牲礼用。差不多到中午时刻、家家户户都挑起三牲、面馃、水果等来祭祀,法师高坐祭坛之上,摇铃诵经。当诵完一遍后,便将座边的面馃、大米撒向四方。这样反复做几次,这种仪式称为“放焰口”。

“焰口”传说是印度的一种饿*的名称,这种*喉如针大,而且能放出火焰。法师诵经是使他们的喉咙扩大,能咽得下食物。在法师撤面、米时,围观的人必一哄而抢。据说,抢到这些东西意味着有福气、财气,特别是那几个重达一斤多的面馃,更被认为是大财气而成了抢的对象。

过去,人们生活贫困,这些抢到的东西往往被人们带回家当口粮。现在口粮富足,人们便带回家去喂猪。据说,用这些东西喂猪,能使猪日大千斤夜大八百。潮汕俗语说:“放掉面桃去抢饼,面桃无了饼也无。”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当法师撒下饼时,抢到面桃的往往放下面桃去争夺饼,结果面桃被人捡走,饼也抢不到,两头落空,过去,也有在高高的施孤棚上放一些祭品,祭完让人去抢。于是,这些东西成了生活贫困者的抢夺目标。当鞭炮声响,他们往往奋不顾身,而身体赢弱者往往只能望着施孤棚干着急。小规模的普渡则是在午后。午后,人们抬凳搬桌,放在家门口,然后将祭品放在上面。祭品上遍插香火,并且将香火插满沟边路旁,意思是遍济四方的意思。这些香火是祭祀“孤爷”(孤*饿*的美称)的,不允许小孩乱动。

解放以后,施孤活动已大大减少。有些乡镇借助这—节日,向富裕者题募钱物,以施济贫困者,并大大减少迷信活动形式。

广告合作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七月潮汕人的ldquo施孤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