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盂兰盆节又称中元节是什么来历呢
TUhjnbcbe - 2022/8/10 18:24:00

来历解析:盂兰盆节,节期在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的节日,也称盂兰盆会、中元节。

需要注意,一定意义上,中元节归属道教,盂兰盆节归属佛教,七月半祭祖节归民间世俗。

佛家叫做盂兰盆节,也俗称*节,是我国传统的祭祖,追思亡人的日子。

佛教的盂兰盆节出自《佛说盂兰盆经》所载目犍连救母此一典故,“盂兰盆”是梵语汉译,原意是“解倒悬”,佛教引申指解救受苦的饿*。《佛说盂兰盆经》的重点强调的是“七月十五日……当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厄难中者,具饭、百味、五果……尽世甘美以著盆中,供养十方大德众”,这样的话“现世父母、六亲眷属,得出三涂之苦,应时解脱”。由此可见,通过“供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才是佛教盂兰盆会的根本用意。

有些地方俗称该节日为*节、施孤、斋孤、地官节等。

印度佛教仪式中佛教徒为了追荐祖先举行“盂兰盆会”,佛经中《盂兰盆经》以修孝顺励佛弟子的旨意,合乎中国慎终追远的俗信,于是益加普及。中国从梁代开始照此仿行,相沿成中元节。不过后来除设斋供僧外,还增加了拜忏、放焰口等活动。

节日内容:在佛教,七月十五日称为“盂兰盆节”。“七月十五日”,也是“中元节”(一定意义上讲,中元节归属道教,盂兰盆节归属佛教,七月半祭祖节归民间世俗),俗称“七月半”(华南地区为七月十四,有些地方为七月十三)。依照佛家的说法,农历七月十五日这天,佛教徒举行“盂兰盆法会”供奉佛祖和僧人,济度六道苦难,以及报谢父母长养慈爱之恩。在中国,月十五日除了传说西汉时创立的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之外,并不是一个重要日子。每个月十五日都重要,是佛教传入中国后才有的现象。[7]

无论贫富都要备下酒菜、纸钱祭奠亡人,以示对先人的怀念。中元节一般是七天,又有新亡人和老亡人之分。三年内死的称新亡人,死亡超过三年的称老亡人。迷信说新老亡人这段时间要回家看看,还说新老亡人回来的时间并不相同,新亡人先回,老亡人后回。这天,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到了晚上,家家户户还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征着五谷丰登,这叫作“布田”。有些地方有放水灯的活动。所谓水灯,就是一块小木板上扎一盏灯,大多数都用彩纸做成荷花状,叫做“水旱灯”。按传统的说法,水灯是为了给那些冤死*引路的。灯灭了,水灯也就完成了把冤*引过奈何桥的任务。那天店铺也都关门,把街道让给*。街道的正中,每过百步就摆一张香案,香案上供着新鲜瓜果和一种“*包子”。

上元节是人间的元宵节,人们张灯结彩庆元宵。中元由上元而来。人们认为,中元节是*节,也应该张灯,为*庆祝节日。不过,人*有别,所以,中元张灯和上元张灯不一样。人为阳,*为阴;陆为阳,水为阴。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传说中的幽冥地狱,**就在那里沉沦。所以,上元张灯是在陆地,中元张灯是在水里。

佛教民间普遍流传目连解救母厄故事:

“有目连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连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盂兰实际是佛教的节日,“盂兰”为梵文,意为救倒悬、解痛苦。 据“佛说盂兰盆”经记载,当时佛陀的弟子目揵连尊者,以神通力发现其去世的母亲在饿*道受苦,目揵连孝顺深切,以神通力把食物送到其母口中,谁知食物在咽喉中变为火炭,不能食用,痛苦万分。目揵连焦急忧虑,于是去问佛陀应如何救渡。

佛陀告诉目揵连尊者说:“你母亲罪根深重,曾有五百世的悭贪,纵使你神通第一也无法解救她的苦难,必须靠十方众僧大德威神之力才能得到解脱!”到七月十五日那天,是解夏日,又是“佛欢喜日”,亦是众僧自恣日。所谓自恣就是自己检点,如发觉自己有过失,应对人露忏悔:如任何人犯过,亦应对僧众忏悔。当日一切圣圣众,均精持律仪,身,口,意三业清净,这时候设斋供僧,功德最为殊胜。故此佛陀咐瞩目揵连尊者,在七月十五日那天,准备饭食百味五果、汲灌盆器、烧香燃灯,将世上最珍贵的食物都放在盂兰盆内,供养十方大德众僧。当众僧念咒加持,祈福消灾,使在世人增长福慧,先亡超度。后来目揵连尊者得到佛陀教化在七月十五日设盆供养及斋僧,合各大德威神之力,使母亲得以脱离饿*之苦。

根据经中佛所示,如果能在功德、胜会中供佛僧大布施,可令现世父母、六亲眷属,能脱离三涂,衣食丰足。乃至七世父母都能脱离饿*之苦,生于人天中,福乐无极。如父母在,更能福乐百年、长寿无病、无一切苦恼之患,所以身为佛子,为修孝道,应常念及过去仍未解脱之先祖父母,于盂兰超幽法会中供养上师大德,燃灯供佛作大功德,以报父母之恩乃利乐解脱十方孤*饿*众生。

道教中元节:

道教中元节一方面的确仿效佛教盂兰盆会,另一方面与道教本身的信仰或教制也不无关系。道教中元节其实是糅合佛、道二教因素而创造的宗教节日。张陵正一盟威之道的直接渊源就是巴蜀氐羌民族的原始巫教——*道。三官崇拜本为氐羌民族的固有信仰,《洞神八帝妙精经》说人皇(蜀族之祖)主领天、地、水三官。陶弘景《真灵位业图》所载三官皆为氐羌族人。这种对三官的崇拜,起源于氐羌族人对天地山川的自然崇拜。后来道教又把这种信仰吸收,成为早期道教的中心信仰。道教认为产生天地万物的三个基本元素是天、地、水,即“三元”,三者称“官”,即时空流动过程中的节段。天官紫微大帝赐福,诞于正月十五,称上元节。地官清虚大帝赦罪,诞于七月十五,称中元节。水官洞阴大帝解厄,诞于十月十五,称下元节。我们熟悉的元宵节即上元节,或称上元灯节。三元节时,三官下界巡游,履行职务。它们法力无边,中元地官清虚大帝于七月十五中元时普渡孤*野*,有罪的人也可向其祈求赦罪。《修行记》云,“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於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

中元节时,道教宫观举行“中元斋醮”。佛教仪式对道教仪式影响巨大。历史上道教有两次被佛教仪式深刻地影响。第一次是东晋末刘宋初古灵宝经开始大量借鉴佛教仪式,奠定了后世道教仪式的基本模式。第二次是从宋朝开始,道教仪式大量借鉴佛教尤其是佛教密宗的仪式(比如手印、真言秘咒/陀罗尼、变神、破狱、施食、幢幡、召请各类孤*、亡人听法受戒,等等)和禅宗的清规(对道教中的全真道影响甚大),很多具体做法一直维持到今天。

融合:

一般认为,中元节也即为“盂兰盆节”;其实这种认识存在很大的误解。正确来讲,七月十四祭祖节、中元节与盂兰盆节,是分属于民间俗信、道教与佛教的说法,三者呈并列关系,而非一个节日的三个不同名称。

这一天,大家可以做功德消业障,也可联系佛行免费为父母供香,有恭请古曼、有灵体的佛牌,或神佛供奉的善信,供奉甜品也是一个功德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盂兰盆节又称中元节是什么来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