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这一天,百*夜行,到人间游玩探亲。东汉后道教有“三元说”,“天官为正月十五上元赐福,地官为七月十五中元赦罪,水官则为十月十五下元解厄”。“中元”之名由此而来。在统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的中元节开始兴盛,逐渐将“中元”固定为节名,并设在七月十五日,沿用至今。据说中元这天,地官老爷发慈心,将地宫之门打开,给阴曹地府里的百*们放假,让它们也可以上阳间放松游玩、探望亲人。七月初一,“*门关”初开,一直到七月十五才是大开。此后慢慢关合,直到七月三十日*门闭合。所以,农历七月又称“*月”。地府**返回阳间跟亲人团聚之时,也有很多无家可归的孤*野*。阴间无主孤*涌到阳间,徘徊于任何人迹可到的地方找东西吃。所以,也要点香、烧纸钱给他们,免得怨气太重了。在中国人观念中,对祖先的崇拜,冥冥中将庇佑我们世代平安。像普通人家中,我们不会去供奉释迦牟尼,也不会供奉上帝耶稣。每个家庭里供奉的是家神,也就是自己的祖先。我们的祖先,就是保佑我们的神。“七月半”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上古祖灵崇拜与农事丰收时祭。古人重农业,人们对于农事丰收,常寄托于神的庇佑。七月过半,正是庄稼作物快丰收之时,古人举办庆典来祭祀祖先,将时令佳品先供神享,向先祖汇报丰收。这既是人们感恩先祖对庄稼的庇佑,也传达了对粮食、土地的崇拜,以及对自然的敬畏。《礼记·王制》:天子诸侯宗庙之祭,春曰礿,夏曰禘,秋曰尝,冬曰烝。这一中国版的“感恩节”,称之为“秋尝”。中元节是一种文化,体现了古人“慎终追远”的思想,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孝文化。“祭祀”是“孝”的表现形式,虔诚的“祭祀”先人,寄托哀思,同时祈福活着的人能够长寿。“百善孝为先”,孝是善心、良心和爱心的体现,无论是对尚健在的长辈,还是已逝的亲人,应始终不忘孝道。因此,剔除其中的迷信色彩,中元节的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荀子说:“君子以为文,小人以为神。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君子把*神之说当成一种文化,小人把*神当成一种灵异的迷信。当成文化是好事,当成迷信就坏事。天地*神是敬畏,若无敬畏,则无所不为,无恶不作。所以,人们常说,“举头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中国*文化给我们敬畏感,有着惩恶扬善、警戒世人的积极作用。其存在的意义,就是让我们约束自己,善待他人,有所为有所不为。快节奏社会下,夜生活格外精彩,能记得中元节习俗的人,必然是越来越少。年5月8日,“中元节”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入选目录,传承了千年的节日得到重视,说明该节日蕴含的民俗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理解节日背后的意义,才能更好地走进中国传统文化,才能使我们更符合中国人的身份。不忘孝道,敬祖尽孝;不忘历史,保持敬畏。这就是中元节的意义所在。中元节,过的不是节日,而是心底的念想。最后,愿天堂亲人,一切安好。?THEEND记录潮水下的每一粒沙砾。点击名片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