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自古是鲁中地区历史文化名城,民俗风情植根于鲁中,经世代传承呈现出现丰富多彩的景象,积淀着丰厚的蕴涵并凝聚着博山人的性格、习惯、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祝寿礼俗:博山民间祝寿,一般是从六十岁开始。家中若有高寿老人,讲究即使是到了六十岁也只给老寿星过寿,以此表示对老人的尊敬。
旧时大户人家祝寿甚是隆重,子女或亲朋在决定给“寿星”庆祝寿辰后,较讲究的预先发请帖给其他的亲朋好友,请帖要大方、庄重、措辞精炼达意、内容明确。祝寿礼品范围较广,最常见的有寿糕、寿桃、寿面、糕点、寿联和大红寿帐等。
生孩子习俗:孩子出生后由女婿到丈母娘家报喜,告知母子(女)平安,返回时丈人家让女婿带上面条和鸡蛋,以示祝愿长命圆满。孩子出生六天后、八天或十天最长十二天开始送祝米,由孩子姥姥家用食盒、或红包袱准备好鸡蛋、小米和面条等,与亲朋好友一起前往,甚是隆重。返回时讲究不能空手走,于是主家回压红色的“喜蛋”等。
走满月:孩子满月后第一次剪发“铰头”也俗称“挪尿窝”。铰头有一个仪式,即家族长辈一般是姥姥和奶奶一个持瓢一个持剪刀,铰前七(次)后八(次),然后铰铰嘴,铰铰耳(仅象征的晃一下),口里不断念叨着“婶子剪挣大钱,娘娘剪做大官,奶奶剪长的欢,铰铰嘴不骂人.......”。铰的头发放在瓢里,由于铰头讲究不能空着,所以长辈们的拿点钱放在瓢里,仪式完毕后定良辰吉日由舅舅接妗子迎,回娘家住上个三五日,返回婆家时若是男孩给孩子的鼻子上抹点墨灰,若是女孩则由姥姥给孩子鼻子上抹擦点粉,意思是:“白狗去黑狗来,带回姥姥家文脉来”,意思即男孩带走外祖家的文脉,女孩带俊美风采。
过百岁:孩子诞生天,吉称“百岁”,是人生第一个节日。此时姥姥家给孩子做最好看的衣服,或送一副银镯及脖子上挂的银质长命锁,寓意是辟邪、一生平安、吉祥如意。吃的则是蒸的花馒头或点上红点的糖馅火烧。亲友前来祝贺多为送衣送钱,主要大办酒宴回压物品,一般为用黑釉小陶瓷盆盛装由大小*米和红枣糗的糕、火烧和面条等,后来逐渐变为百子糕和长寿糕。
合婚酒:合婚酒又叫交杯酒。新娘过门后第一天日落西山后,在新房炕中央,放一张小炕桌,摆放六色果子碟,两壶两色酒。新郎在左,新娘在右,盘膝端坐,预先安排的劝酒人,斟满双酒杯,端起酒杯,劝新人饮酒,口中念念有词“你一杯他一盏,养活儿来中状元”,“你一杯来他一盏,养活儿来上朝廷”,然后抓起一把糖、两片山楂糕,递给两位新人吃,口里又念“先吃酸后吃甜,生个儿子能挣钱”,“先吃甜后吃酸,生个儿子做大官”。在一阵乱哄哄的嬉闹中,劝酒人和家主们千恩万谢的劝走众人,叮嘱新人关门就寝。
祭先祖:博山人对祖先的祭祀非常重视,每年从清明节开始至年末岁尾大致有四次祭祀活动。
清明节祭祖扫墓,家家户户男男女女提前一天在家备酒备菜,上坟时一般由家里成年男丁前往,仪式主要摆放供品、上香、磕头跪拜、烧*表纸、添新土。
农历七月十五,俗称“*节”,也叫“中元节”,这是博山人继清明节后的又一重要祭祀“先人”的日子,可以在堂屋供奉各种食品并上香磕头跪拜,完毕后烧纸钱送至路口,也有人家上墓地祭祀。
农历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又称“祭祖节”,为送寒衣节。亦称冥阴节,这一天,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与春季的清明节,秋季的中元节,并称为一年之中的三大“*节”。为免先人们在阴曹地府挨冷受冻,这一天,人们除了供奉各种食品烧纸钱以外,还要焚烧五色纸,为其送去御寒的衣物,并连带着给孤*野*送温暖。十月一,烧寒衣,寄托着今人对故人的怀念,承载着对逝者的悲悯。
腊月三十除夕前夕举行祭祖活动应是一年来最重要的一次,一般人家有的前往祖坟祭祀,亦可在自家堂屋举行。一般六至十碗菜,寓意“六六大顺”或“十全十美”,整鸡整鱼,寓意“大吉大利,年年有余”,豆腐,寓意“都来福”,放点芹菜,寓意“芹来财”,放点油菜,寓意“常有财”等等。
另外,年轻人结婚三日后有上祖坟和外祖父家墓前祭祀上坟的习俗,表示感谢培育之恩,向先人报喜。
酒俗:博山自古是工业重镇,户户有炭火、家家有“半把刀厨师”,饮酒文化丰富多彩,饮食文化和饮酒文化也颇具有地域特色,工作休闲之余,亲朋好友相聚时常以饮酒自乐;家有红、白公事、乔迁、过节和来重要客人时,摆酒席招待十分讲究。结婚酒,称“喝喜酒”;为老人过生日,称“喝寿酒”’,乔迁酒称“温居酒"等等。
来源:博山饮食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