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闽南七月七ldquo七娘妈生rdq
TUhjnbcbe - 2022/6/28 16:38:00
北京皮炎医院好不好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9133935.html

12

编者按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先辈传承下来的文化遗产,它并不只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活着的生命,譬如在晋江传承下来的“七夕节”习俗这一岁时节庆的传统文化就是其中之一,一起来了解

王燕婷笔下的《七月初七七娘生》。

乡愁

/

七月初七

七娘生

王燕婷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当年人们仰望苍穹,两点微光不偏不倚落入心间。他们顺着亮光的指引,决定以尘世最重要的两个角色为之命名。三千多年来,这两点微光承载着华夏先民的悠悠情思,人们不断以生活体验补充着一个关于夫妻悲欢离合的神话,颂扬着自由而忠贞的爱情。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汉代将其定为节日,称为“七夕节”。这天,凡间的女子向织女乞求,希望拥有和织女般织出五彩云朵的巧手,因此亦称“七巧节”。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是夜,女子们手持五彩丝线,沐浴月光,比赛穿七孔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至南朝,齐武帝兴建穿针楼一座,每逢七夕,宫人登楼穿针,民间从此也掀起了这股乞巧热潮。节日里女性表达着她们对智慧的渴求之余,也会偷偷仰头祈盼上天赐予一段美好姻缘。

家乡的信俗氛围特别浓厚,对于*神的祭拜向来毫不含糊,七月初七如此重要的节日当然不会忽略。特有的地域文化更使得闽南的七夕散发出别样的浓烈的地方特色。

“客鸟报错喜”,我们从小就被告诫不能学喜鹊冒失犯错。七夕夜晚飘洒小雨,我们一年一年被大人骗去丝瓜架下安静聆听,可是从未听到天上那对苦情人互诉的衷肠。关于牛郎织女的故事在老人们的口中反复描绘,甚至延伸出地域色彩强烈的版本。家乡把这天定为七娘的诞辰,所谓“七月初七七娘生”,家家户户都得准备丰厚的贡品祭拜七娘妈,为家中的小儿祈福。

七娘是谁呢?原来后来人们将牛郎织女和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杂糅一起,七娘指的便是七仙女。说是七仙女放不下留守凡间的一对儿女,总会暗中保佑他们。也有人认为七娘是七个娘娘,干脆七个仙女都来,组织一支庞大的队伍共同来保护家中的小孩,七娘妈生或许也可以称之为“闽南儿童保护节”。小孩一出生那年的七夕就开始拜七娘为“契母”直至十六岁。闽南自古山多地荒,众多男子渡海求生多年未归,留守家中的女人们,尽心呵护家中的血脉,子女的健康成长也成了她们坚强活下去的精神支柱。

跟许多传统节日一样,七夕也有自己的应令祭品,比较重要的是被称为“情人果”的糖粿。初七一早,大人们将浸泡过两三天的糯米沥干,倒入石臼中,用一个石制的棒槌,把糯米碾成粉,因为所需的糯米粉不多,不必拿到街上的碾坊去碾。糖粿的制作与年兜搓的小红丸大概一致,只是形体上比较粗犷,也不必搓得太圆,最后选择中间一处地方,用食指戳出一个凹陷,事先得将指甲剪干净,否则会留下指甲痕迹。这个凹凹的所在像极了我们的小酒窝,据说它还用来盛放织女的眼泪。搓好后的糖粿用开水煮熟捞起,再浇上葱头油和白糖。

▲“情人果”糖粿

(颜华圣/摄)

七娘妈灯和七娘妈亭是必备的配置。七娘妈灯为长圆形灯笼,下面还挂上一串白色与紫色的粗糠花串成的花串,早在夫妻新婚时就挂在新房门口,寓指早生贵子。清末陈德商《温陵岁时记》载:“七夕:……家各悬一纱灯。一书七娘神灯,一画一仙女骑鹤,一男子衣冠仰视,云是董永遇七仙女事。”不过,我所最常见的七娘妈灯上面七仙女骑着马,董永伴于其侧。宋代《东京梦华录》也有关七娘妈亭的记载:“七夕以锦绿结成楼殿,陈设花果······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七娘妈亭则是一次性的,当天去村里专门糊灯笼的地方买来,祭拜后与金纸烧化。

▲七娘妈灯

闽南家中平日里挂的灯不多,一般灯挂在哪里神位就在哪里。天公灯挂在大厅,普渡灯只在农历七月挂大门口,七娘妈灯挂于主卧房门口。小时候拜七娘妈,就在母亲的房门口张起一张八仙桌,正对着深井。母亲房门上的布帘被撩起来,七娘妈灯取下来放到供桌上。荤菜碗若干,红白相间的糖粿一碗。祭品中不可少了“衣食”的影子,三束面线、生花、熟花、中间糊了圈红纸的小芋头,祈愿子孙丰衣足食。生花以清香淡雅的茉莉花为上品,鸡蛋花、芙蓉花亦可。另备一盒凸粉,一条红髻绳,让七娘今天梳洗打扮得漂漂亮亮去赴约。

▲七娘妈亭——用竹签扎制骨架、再用彩纸糊成的亭阁(颜英婷/摄)

七娘妈亭摆在供桌靠房门那一侧,前面还配着一个小凳子,不过可不是给小孩坐的,那是留着另外一位闽南儿童保护神——床母的位置。熟睡的幼儿常莫名其妙笑得嘴歪歪,那是床母在“浪眠”,在梦中他和床母玩得可欢心呢。待三炷香袅娜升腾,孩子们合拢着胖乎乎的双手,跪拜在供桌前,依旧伴有配套的闽南四句:“七娘妈汝得保庇囝仔念呷好大凸凸大。”拜了七娘妈,母亲又折进房间对着眠床“呼请”床母加入这场盛宴。传说中的床母是一个矮胖的女人要垫着凳子才吃得上贡品。看来,闽南儿童的确幸福,他们在床上有呵护他们的床母,走下床有七娘妈罩着,凡间的母亲们就放心去忙农活做家务了。

▲由红绳、吉花、香粉组成的物品,分別喻意为发扎、头花、粉饼(颜英婷/摄)

如今的闽南人依然保留着七月初七祭拜七娘妈的习俗。家中有女孩子十六周岁就选择这年的七夕举行仪式,祭品中多了粿粽、毛巾与扇子。祭拜后粿粽分发给乡邻亲友。男孩的十六岁行礼多数安排在八月十五中秋节或他们的生日当天。与我们一海之隔的台湾也是将这天作为为孩子祈福的节日,举行“牵出花园”的成人仪式。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三百多年前,浙江石塘、箬山先民从闽南迁入,把这一习俗带入石塘一带。现石塘小人节设彩亭、彩轿,祭七娘妈,祈愿儿童成长,表现了七夕节日内容的延续性。

▲安平桥景区公园,一对情侣在交谈

(颜华圣/摄)

时下有人炒作七夕为中国的情人节,在闽南人看来,不免有些怪异。农历七月在闽南是*节,绝不允许男婚女嫁。早在秦代的占卜文献《日书》上就曾明确把牵牛、织女视为对婚姻不利。试想牛郎挑着儿女去赴一场等待了一年的约会,凡间男女有谁期望这样的爱情?虽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但未免有点酸葡萄的意味。以闽南人为代表的东方人在情感处理方面更有以家庭为核心的庄重严谨,这可能与西方人情感上讲究浪漫有很大的区别。

▲牵手

(颜华圣/摄)

世间所有真挚的情与爱都值得赞颂千篇。“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褪去炎夏燥热的七夕夜,对着繁星点点让我们合掌祈求,愿女子们心灵手巧,愿孩子们健康成长,当然也不会忘记祈求爱情,颂扬担当、忠贞与永恒之爱。

作者简介

◆晋江市新塘街道人;

◆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

◆从事教育工作;

◆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

◆作品散见于《福建日报》《泉州文学》《泉州晚报》等海内外报刊,获庄逢时海内外散文奖、“五店市的故事”海内外征文奖等奖项。

征稿启事

《乡愁》栏目

对象:文学爱好者

主题:乡愁晋江,记住乡愁

延伸阅读

专访

一位语言有味的咱厝作家张百隐

闽南“达埔”的担当

撰文

王燕婷

摄影

颜华圣颜英婷网络

编辑

颜英婷

稿源

晋江文化产业网

投稿

1
查看完整版本: 闽南七月七ldquo七娘妈生r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