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微博热搜里,有很多关于中元节的,比如“*压床”什么的,现在的中元节似乎多了许多玄幻的色彩。那中元节,真的是*节吗?今天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中元节的由来。01中元节的由来中元节也被称为七月半,在《易经》中,“七”是一个变化的数字,是复生之数。《易经》:“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所以七月半被认为是上古的祖先崇拜与农事丰收时祭。在古代,人民寄托神灵的庇佑来祈求农事的丰收。在初秋时节,已经有若干农作物成熟。人们向祖先亡灵献祭,将时令佳品先供神享,报告收成,然后自己品尝这些劳动的果实,并祈祝来年的好收成。道教:道教中有三元之说,上元、中元和下元。上元代表天官,上元节也就是正月十五元宵节,祈求赐福;中元代表地官,为七月半中元节,祈求赦罪;下元代表水官,是十月十五寒食节,祈求解厄。所以,从道教的角度来说,中元节是祭祀先祖的节日,代表孝道。佛教:在佛教中,中元节又被称为盂兰盆节。盂兰盆是梵语,“盂兰”意思是“倒悬”;“盆”的意思是“救器”。“盂兰盆”的意思是用来救倒悬痛苦的器物,衍生出来的意思是:用盆子装满百味五果,供养佛陀和僧侣,以拯救入地狱的苦难众生,代表普渡。02中元节的习俗演变东汉后约北魏时期:由于道教的说法,七月半的祭祖节被称为了中元节。北宋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元节的宗教色彩逐渐淡化。人们会提前购置纸糊的鞋帽衣服和纸钱,在中元节当天,人们将食品放在供桌,请祖先“秋尝”和告成。在祭祀仪式结束后,人们成群结队到勾栏瓦肆逛夜市,市井之中美食云集,热闹非凡。明清时期:节日气氛更加世俗,百姓娱乐游玩兴趣更浓。张岱在《西湖七月半》描摹杭州人中元节夜游西湖盛况: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充满情趣的世俗情怀跃然纸上。乾隆年间潘荣陛的《帝京岁时纪胜》中记载:“中元祭扫,尤胜清明。绿树阴浓,青禾畅茂,蝉鸣鸟语,兴助人游”;“自十三日至十五日放河灯,使小内监持荷叶燃烛其中,罗列两岸,以数千计”。当代:由于祭祖追远的文化意蕴很大程度与清明节共有,并且所赋予了与*魅迷信的关联,所以中元节在现有的节日体系中并不突出。不过依然有民众自发举行相关的习俗,如祭祖、烧纸、吃鸭、跳天灯、放河灯等等。03中元节的意义年5月18日,中国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新入选项目)。香港特别行*区申报的“中元节(潮人盂兰胜会)”入选,列入民俗项目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该跳脱出单纯“*节”的角度,而是更深入地去理解和传承敬祖尽孝、推己及人、期勉互爱的传统美德。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啦。大家有想了解的知识也可以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