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七月十五,鬼节Vs佛欢喜日
TUhjnbcbe - 2021/12/14 19:17:00
我国白癜风知名专家 http://m.39.net/disease/a_5951583.html

七月十五,*节Vs佛欢喜日

中国是一个注重传统的国家,在《论语》学而篇中曾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意思是说:慎重对待家中长辈的去世,追念祖先的德行,这种德行就能对后人产生影响,培育出家族忠厚的习俗,并且代代相传。

每年的七月十五,正是初秋时节,也称为小秋,农作物开始成熟,要用新米祭祀祖先,向祖先报告劳作一年的收成。民间家家户户会在这一天(有些地方是七月十四)上坟扫墓,祭拜祖先。

一、*节的由来

佛教《盂兰盆经》说佛陀的弟子大目犍连,以神通发现去世的母亲在饿*道受苦,目犍连孝顺深切,以神通力把食物送到其母口中,谁知食物在咽喉中变为火炭,不能食用,痛苦万分。目犍连焦急忧虑,于是去问佛陀应如何救渡。佛陀咐瞩目犍连尊者,在七月十五日那天,准备饭食百味五果、汲灌盆器、烧香燃灯,供养十方僧众。以众僧结夏修行功德力加持,祈福消灾,使在世人增长福慧,先亡超度。南北朝时梁武帝萧衍依据《盂兰盆经》创设盂兰盆会的仪式,大开斋筵,广修盂兰盆供,以修孝顺勉励佛弟子,与中国追先悼远的习俗结合,于是很快普遍传开。

道教吸收佛教盂兰盆会的方式,将七月十五称为中元节,说这一天是地官的生日,会为地狱*众放假一个月,所有的无主孤*全从阴间出来,到阳间接受人们的供养,道教也会用中元法事是为亡*赦罪。

从宋代开始,儒、释、道三教合流的风气日渐明显。民间流传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并将佛教的“盂兰盆会”与道教“中元地官节”相结合,而流行道士诵经普度众*,期使获得三官中的地官赦罪,获得解脱。因此民间习俗的中元普渡着重在祭祀孤*野*,与中国传统对祖先**崇拜又融和在一起,变成“祭*”。于是,七月十五与清明、十月初一并列为三大*节。

二、僧众自咨

佛教源自古印度,当时出家佛弟子,在乞食或说法后,大多在山间、林下、墓地、水边静坐入定。每年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这三个月,正是印度的雨季,洪水常常泛滥,蛇虫鼠蚁也在这个季节繁殖与频繁活动。为避免洪水及蛇虫等侵害,以及防止自己举足动步时伤害到虫蚁众生,因此这三个月,僧众不得外出行化,要聚集一处用功办道,结夏安居。结夏九十日期到最后一天,也就是农历七月十五,僧众要举行自恣法:先自我检讨身、口、意三业,在结夏期中是否犯有过失,再请其他僧众举示对自己这段时间的修行过程中,在见、闻、疑三事上,是否有所犯。在大众中自我反省以及接受僧众的检举,以发露忏悔,改过自新,回复清净,叫僧自恣法。七月十五这一天也称为僧自咨日。自咨法举行过后,僧众就可以回到自己平常喜欢的山间、林下、墓地去修行。

三、佛欢喜日

七月十五这一天,在佛教中又称为佛欢喜日。我们知道,佛陀以利益众生为本怀,凡有所作,皆为令众生安乐,除众生痛苦。能真正令众生得安乐的,只有正法,而正法久住的重任,佛陀是交给了僧团。因此,有三件事,能让佛陀欢喜:

1、僧众能安居精进修行圆满,故佛生欢喜。

2、解夏自恣法后,僧众自我反省检讨、大众互相检举,使九十日中有犯过者,都能发露忏悔回复清净,故佛欢喜。

3、解夏后僧众报告,于佛法有所证入,或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等佛法果位,畅佛所愿,故佛欢喜。

四、正法久住

佛陀不作僧团的领导人,而是“以法摄僧”,目的是为了未来的正法久住。佛陀的制律,以法摄僧,《摩诃僧祗律》记载有十种因缘:“一者摄僧故;二者极摄僧故;三者令僧安乐故;四者折伏无羞人故;五者有惭愧人得安稳住故;六者不信者令得信故;七者已信者增益信故;八者于现法中得漏尽;九者未生诸漏令不生故;十者正法得久住故”。而正法久住,可说是最后的目的。佛法的长久住世,不能离社会而独立。社会大众对佛法的信仰,大多依佛弟子的行为来决定,如没有和乐清净的僧团,便很难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同。而社会不满意佛弟子所代表的佛法,佛法的存在就是问题。佛弟子每年三个月的安居修道,互相督促,养成和乐清净的良好道风,既能适应环境而获得社会大众的认同,也能净化身心而得到内在的清净;既不忽略社会的教化,也不忽略自身的修行,同时也使佛法达到了“久住”的目的。可见结夏安居的佛制,在佛法中是何等重要。也可知僧众自咨日即是佛陀欢喜日,同时也是正法久住日,七月十五这一日不得不说是三宝同时在世间的完美示现。能在这一日供僧,功德自然不可思议。

常寂常悲念

一切诸善法同归于佛道

1
查看完整版本: 七月十五,鬼节Vs佛欢喜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