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辈人对农历七月有着过多的忌讳,每年到了这个时候,总会语重心长地提醒小辈:七月晚上不要出门,有事也要尽量早点回家。
还煞有介事地补充道:出门不要忘记带上桃条,或带点金器什么的,好避避邪气。特别是七月十五这天晚上,母亲会强调今天是*节,没什么事还是别出门了,免得沾惹上晦气。
这些话几乎从小听到大,耳朵都快起茧了,但每年大人还是会不厌其烦地重复,有时想想也挺好笑。
如今的农历七月晚上,街上的超市灯火通明,各类商铺水果店依旧忙碌如常,行人逛街的逛街,散步的散步,丝毫没有异样的感觉。
但这种事是信则有、不信则无,像我们这代人应该是不忌讳这些,觉得七月的任何一个晚上和平时晚上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但在古代,七月十五叫中元节,是个隆重的日子,看来还是古人更注重仪式感,影视剧里也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中元节的情节,有烧纸钱、放河灯、放焰口等活动。
同学去过重庆的丰都*城,还是4A级的,里面有*门关、奈何桥、十八层地狱等,丰都这座城市的*文化特别丰富,而且已经历史悠久,有机会的话我想去看一看,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虽然我并不信奉*神,但人总有好奇心,对不熟悉的事物抱有猎奇心理也很正常。前两年去横店影视城玩,里面有一个“聊斋*屋”,纯粹就是糊弄人的,我一点害怕的感觉也没有,只觉得很媚俗。
小时候,喜欢看讲*神狐怪的电视剧《聊斋》,也喜欢看蒲松龄的原著小说,佩服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把故事讲得这么生动又耐人寻味。
那时候觉得农历七月十五是个诡异的日子,行为举止都要特别的小心翼翼,唯恐被*给收了去,尽管其实心里不相信,可大人总会神神叨叨的提醒你。
搞得心里也有点提心吊胆,不敢胡乱说话,据说*都是顺风耳加千里眼,小孩说什么做什么都会一清二楚,可千万不敢造次。
今天已经是七月十五,传统意义上的*节了,昨天家里做了七月半祭日,纪念逝去的亲人祖宗,家里被搞得烟雾缭绕的,每次我妈都是主力*,我们则是充当后备辅助人员。
不知为什么,我对做祭日用的酒杯碗碟特别上心,以前读鲁迅《祝福》这篇文章,有一句记得特别牢:祝福用的东西一定要干净,不然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
当然文章里的干净并不是指东西是否干净,而是暗指祥林嫂是个不祥之人,不能让她碰祝福用的东西,主人对她很忌讳。
不知若干年后,我们这一代人还会不会再做七月半祭日,这一代一代的民俗传承到我们手里会不会给断了。
因为我是一个不喜欢麻烦折腾的人,而且不爱动脑筋,越简单越好,也可以说比较懒散吧。我觉得七月半祭日其实就是一种纪念仪式,不管什么方式,只要心意尽到了就好,并不拘于特定形式。
纪念的意义是为了让逝者安心,也是生者为了能够好好活着寻求一份寄托和安慰,准备上一桌子丰盛的美酒佳肴,然后祈求保佑合家平安顺遂。
仪式完毕,美酒佳肴都落入我们自己的肚子里,全家总动员忙乎一场,到最后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当然也不全是,至少我们的心是虔诚的。
借用于正热播剧《玉楼春》里的一句台词结尾:我是*,你怕不怕呀?
浮生一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