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点击上方"殡葬服务百科"↑免费订阅
中元节临近,这几天晚上走在马路上,经常看到有人在一堆一堆的焚烧纸钱,每次路过,女儿总是问我:爸爸他们在干嘛?我说他们在祭拜他们死去的亲人。女儿接着问我:为什么要祭拜啊?人为什么会死呀?为什么人死了就再也见不到了?这一连串的问题,我也不知道怎么回答了。
中元节绕不开的是生与死的话题。我们应诚实的告知孩子,是因为他们的亲人离开了,他不会回来了。应该让孩子知道死亡是很自然的一件事。父母也不要隐藏自己的悲痛不让孩子知道,坦承表达自己的悲伤。家人借着这样的节日去表达对他们的思念,每个人都会死,这是自然规律,只是有的人很幸运,可以活很长很长的时间,而也有的人还在妈妈的肚子里,就失去了生命,我们每个人都渴望一直活着,但这并不可能的。我们每个人都会离开,所以我们要好好的善待身体,珍惜我们的生命。每一年的中元节,我也会学着我的父辈,带着孩子一起给我去世的爷爷奶奶烧纸钱,我也会嘴巴里念念有词,拜托祖先的在天之灵护佑孩子。这不是迷信,我是坚定的无神论者,我不信*神,但我相信,我念出来了,孩子就会被祝福到,这是一种力量,也是亲情的一种连接,对亲情的敬畏。父母带着孩子一起进行,无疑也是一种有益的亲子活动,虽然这个活动饱含着悲情,但这份对去世亲人的牵挂的心意是真诚的,在这瞬间消失的灰烬中,孩子也能充分领悟到珍惜当下的生活,珍惜彼此的陪伴。对于死亡教育,我们中国人真的是很落后,纯文盲,每个人都蒙着眼睛,不敢说,不敢提,好像一说到死就真的要死掉一样,而那些真正过得好的人,就是看清了死亡的真相,最终选择向死而生的人。一个人只有知道死的存在,只有对死保持敬畏,也才能够在每一个当下坦坦荡荡的去活,所以死亡教育应该从孩子抓起。讨论死亡的目的,只是为了让我们都能够更好的活在此时此刻,更好的陪伴好彼此在一起的时光。在每一个当下,我会尽我最大的能力去给到我的父母,给我的孩子最好的陪伴,最终不论什么原因,分开了,我不后悔、不遗憾,因为我已经在那个当下尽了我能够尽的力。我做不到的,我不去强求,我能做到的,我毫不保留,这就是我说的坦坦荡荡,做一个鲜活的生命。所以我们借由中元节表达心意,表达我们的想念,我们用这样那样的方式和我们离世的亲人做很多的连接,在通向天国的这条路上,他们并不孤独单,而活着的我们要做的就是珍惜身边的亲人,用最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心意,不要等到失去再追悔莫及。注:中元节(道教名称,民间俗称七月半、祭祖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往期回顾(点击标题查看):1.殡葬改革,不能折腾老百姓!
2.强制“收棺”,是殡葬改革的最大败笔
3.面对汉族“入土为安”的习俗,立法该持有怎样的态度
4.新时代殡葬改革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5.“无墓可售”是个伪问题,垄断才是真问题
6.《殡葬管理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毫无民意基础
7.殡葬改革到底还是为了钱!
8.勿在土葬问题上与农民较劲!
9.强制激进的殡葬改革不是改革
10.强制火葬不应该
来源:殡葬百科综合
←长按左侧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