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罗聘《*趣图》,绢本设色,33×cm。私人藏品。
那时,人的居所与*的归处相隔并不远。这从孟母三迁的故事中可见端倪。《韩诗外传》云:“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而在孔子逝世之后,弟子与世人依墓而居,而为曲阜之盛。在古代中国人眼中,人死曰大归,因而,*并不可怕,并且將之命名天上的星辰。在人们熟知的二十八星宿的南方朱雀七宿中,第二宿名“*宿”,有4颗星星,属巨蟹座。它们隐隐约约、神秘莫测,因为正处于朱雀头顶,人们又将它视为朱雀头上的眼睛,称之为天目。4颗星,分别主掌六畜、布帛、金玉和人丁——这,正是中国人最为关心的尘世之事——财富与子孙,而这,也与中国人的祖先崇拜吻合。*宿在上,如是祖先的庇佑,家族兴旺。▲溥儒《钟馗戏*图》,纸本设色,82×33cm。私人藏品。???
2、佛徒的说辞至东汉初期,佛教传入中国。它描述了一个完全不同于传统中国认知的死后世界——冥界,同时引入“地狱”概念,在中国建构起了一个全新的对于逝者及其所在时空的认知体系。可以说,现代中国人对于“*”的概念理解基本上源于佛教,而与传统典籍的解读无关。佛教为了惊吓世人、招徕信众,特别强化了“十八层地狱”的说法。如果不奉佛法,即可能堕入地狱。这与传统中国的描述——庶人庶士无庙,死曰*。两者之间异曲同工。“无庙”可以理解为没有能力建造祭祀场所,也可以直接理解为不敬祖先。如果不敬祖先、不事佛法,死后即会变成*——在这里,*开始变得面目不那么可爱,而是逐渐不可爱乃至丑恶与狰狞。▲[南宋]李嵩《骷髅幻戏图》,绢本设色,27×26.3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其中,为了拉近与中国信众的距离,佛家专门挑出了“目连救母”故事广泛传播——这是一则换了包装的中国孝道。佛陀十大弟子之一、被誉为神通第一、行孝第一的目连(又作摩诃目犍连),看到死去的母亲在地狱受苦,如处倒悬,他自己屡次施救不得,便恳求佛祖救度。佛祖对他说,他的母親的前世不信因果正法,谤佛谤僧,所以受此苦报。佛祖告诉他在七月十五日僧众安居自恣之日(也叫“佛欢喜日”),准备百味饮食,供养十方僧众,可使其母解脱。目连听从佛陀指示,在僧自恣日供养圣僧大众之后,其母即于是日脱离饿*之苦。▲溥儒《*趣图》,纸本设色,19×19cm。私人藏品。
那么,为什么是七月十五日呢?原来在佛教中,每年农历四月十五到七月十五日是僧尼的安居之期,禁止外出,在庙修行,到七月十五日结束,曰“结夏”。因此,七月十五日名“僧众自恣日”,也称“佛欢喜日”。目连在这天供养安居期满的僧众,解救了母亲。以上即是佛教盂兰盆会的缘起。以目连之神通尚且不能免了母親的坠入饿*道,何况一众凡夫俗子。若期望“解倒悬之苦”,皈依佛法即为不二之法。至南北朝之梁朝,虔诚的梁武帝特别设立了“盂兰盆斋”。期间,除施斋供僧外,各个佛家寺院还举行诵经法会以及举办水陆道场、放焰口、放灯等活动。自此开始,盂兰盆会成为中国佛教徒的一个盛大节日。3、道家的心怀与此同时,中国本土宗教——道教为了与佛教分庭抗礼,将秋尝祭祖的习俗发展为中元节。古代中国,春夏秋冬四时均要奉祭先祖。农历孟秋七月,作物成熟,人们奉上新收获的瓜果蔬菜和黍稷等谷物粮食,谓之“秋尝”,又称“荐新”“尝新”,即秋天让祖先尝新之意。如《东京梦华录》记载:“中元前一日,即卖楝叶,享祀时铺衬桌面。又卖麻谷窠儿,亦是系在桌子脚上,乃告祖先秋成之意。”▲[南宋]马麟《三官出巡图》,绢本设色,.1×.9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在这个基础上,道家增加了神的色彩——在道教诸神中,有天官、地官、水官,合称“三官大帝”(见上图),他们是玉皇大帝派驻人间的代表,分别在“三元日”为天帝检校人间功罪以定赏罚:“天官为正月十五上元赐福,地官为七月十五中元赦罪,水官则为十月十五下元解厄。”地官下辖地府,所检重点自然是诸路*众。据说,在中元之日,地宫打开地府之门,众*都要离开冥界,接受考校,有主的*回家,没主的*游荡人间,游荡徘徊,因此被称为*节。在这一天,人间普遍在祭祀**,点荷灯为亡*照亮回家之路。道观举行盛大法会祈福吉祥道场,道士建醮祈祷,为亡*超度。▲佚名《仿董源钟馗图》,绢本设色,.5×94.5cm。私人藏品。至唐朝乾封元年(),高宗皇帝加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天宝元年,他的孙子、玄宗皇帝尊奉庄子为南华真人。皇帝命人在中元之日与近臣贵戚宣讲道经。至此,中元节进入高潮,全民参与,成为了一个盛大的节日。在这一天,全国放假一天,这便固定了中元节的节庆。而到了宋代,更是取消了中元之夜的宵禁。据《春明退朝录》载:“本朝太宗时,三元不禁夜,上元御乾元门,中元、下元御东华门。”允许晚上可以彻夜狂欢,于是中元节便越发热闹起来,“亦如七夕”,也就是像七夕一样。有诗为证:江南水寺中元夜,金粟栏边见月娥。红烛影回仙态近,翠环光动见人多。香飘彩殿凝兰麝,露绕青衣杂绮罗。湘水夜空巫峡远,不知归路欲如何。这是唐人李郢的《中元夜》。“红烛影回仙态近,翠环光动见人多”,可以想见,当时衣香鬓影的华丽场景。▲[清代]罗聘(款)《钟馗迎福图》,绫本设色,66×31cm。私人藏品。
?4、三家合流成书于宋末元初的《武林旧事》卷3有“中元”条云:七月十五日,道家谓之“中元节”,各有斋醮等会。僧寺则于此日作盂兰盆斋。而人家亦以此日祀先,例用新米、新酱、冥衣、时果、彩缎、面棋,而茹素者几十八九,屠门为之罢市焉。类似记载,在《梦粱录》中亦可见,卷4“解制日(中元附)”条云:七月十五日,一应大小僧尼寺院设斋解制,谓之“法岁周圆之日”。自解制后,禅教僧尼,从便给假起单,或行脚,或归受业,皆所不拘。其日又值中元地官赦罪之辰,诸宫观设普度醮,与士庶祭拔。宗亲贵家有力者,于家设醮饭僧荐悼,或拔孤*。僧寺亦于此日建盂兰盆会,率施主钱米,与之荐亡。家市卖冥衣,亦有卖转明菜花、油饼、酸馅、沙馅、乳糕、丰糕之类。卖麻谷窠儿者,以此祭祖宗,寓预报秋成之意。鸡冠花供养祖宗者,谓之“洗手花”。此日都城之人,有就家享祀者,或往坟所拜扫者。禁中车马出攒宫,以尽朝陵之礼。及往诸王妃嫔等坟行祭享之诚。后殿赐钱,差内侍往龙山放江灯万盏。州府委佐官就浙江税务厅设斛,以享江海*神。是月,瓜桃梨枣盛有,鸡头亦有数品,若拣银皮子嫩者为佳,市中叫卖之声不绝。中贵戚里,多以金盒络绎买入禁中,如宅舍市井欲市者,以小新荷叶包裹,掺以麝香,用红小索系之。可见,《梦粱录》的记载比之《武林旧事》更为详尽。在以上记载中,描述了道、佛、俗三大人群在农历七月十五日的活动。彼时,有皇家参与的佛事已然绝迹。在两宋,以皇帝之尊亲自参加盂兰盆会再未得见。赵家王朝对佛教并不提倡,与此同时,出身儒家的文人士大夫阶层成为国家与社会的主导群体,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佛教的发展。但是,融合了佛、道两家思想的新儒学运动兴起,逐渐形成一种新的哲学体系,这种哲学体系带动了三教合流,继而形成了三教仪俗的合流。由此,中元节这一种更具中国传统意味的节日便取得了对西来的盂兰盆节的市场优势,盂兰盆节逐渐由供佛、供僧改为以盆施*,以求祖先亡灵得度。至明清两朝,盂兰盆节的佛教正统意义进一步淡化,成为超度亡灵的“*节”,北方出现了放河灯、做盆会、回乡祭祖、看演经文、放焰口等节俗;南方则有了祭墓、祭无祀之*、放焰口、为先祖烧冥衣等习俗。这些都是祖先亡灵超度的节俗习惯,与佛教无有关联。于是,在儒、道、佛3种力量的共同推动之下,七月十五便成为一个特殊的日子,成为一个集祭祀祖先、追荐亡灵、宣扬孝道为一体,兼有礼仪性与娱乐性的大型节日,皇帝也乐在其中。《宋会要辑稿》记载:“建隆六年()七月中元节,诏京城张灯三夜。其夕,帝御东华门楼,召近臣宴饮,夜分而罢。”“太平兴国二年()七月中元节,御东阁楼观灯,赐从臣宴饮。”▲[清代]*鼎、禹之鼎《寒林钟馗图》,纸本设色,32×cm。私人藏品。
人们在祭祖、安*之外,也有赏月宴饮。在唐诗中,即流传有多篇以“中元节”为主题的诗歌,在上文所说的《中元夜》之外,还有李商隐的《中元作》,诗云:绛节飘飖宫国来,中元朝拜上清回。羊权须得金条脱,温峤终虚玉镜台。曾省惊眠闻雨过,不知迷路为花开。有娀未抵瀛洲远,青雀如何鸩鸟媒。此外,如罗隐、卢拱、陆龟蒙、李群玉、韦庄等著名诗人也都留有作品。入宋,一代名臣范仲淹亦有诗云《中元夜百花洲作》,全篇曰:南阳太守清狂发,未到中秋先赏月。百花洲里夜忘归,绿梧无声露光滑。天学碧海吐明珠,寒辉射宝星斗疏。西楼下看人间世,莹然都在清玉壶。从来酷暑不可避,今夕凉生岂天意。一笛吹销万里云,主人高歌客大醉。客醉起舞逐我歌,弗歌弗舞如老何。诗中所言百花洲在今河南邓州。自庆历六年()年初到庆历八年()年末,范仲淹在邓州3年,世人熟知的《岳阳楼记》即是在邓州时的作品。在那里,他还建立了百花洲书院,暂且不表。在宋代,中元赏月不只是文人士大夫的雅好。据《梦粱录》记载,当时市民中元赏月之风非常兴盛,号称这天晚上游人络绎不绝,直到天明还有人在玩乐。这种热烈的节庆活动,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据成书于清代的《燕京岁时记》《帝京岁时纪胜》记载,在中元节,无论南北,也无论白发*髫,人手拿一盏荷叶灯,结伴游走,甚至还有用莲蓬、瓜皮为灯,组织斗灯会。在那一夜,游船生意更是火爆。可以这么说,在中古时代相当长的时间里,在中元节之夜,人们丝毫感受不到*节的恐怖,唯见人间的繁华。▲[清代]郑珊《钟馗图》,绢本设色,×55cm。私人藏品。
5、无*有恶至于说*,如前文所说,佛教的传入,地狱概念的入心,完全改观了中国人眼中的“*”的概念与形象。在佛教传入之前,*是离世的先人,是为国捐躯的烈士,他们可亲可敬;在佛教传入之后,*沦为不颂佛法的恶灵孤*。他们可怕么?他们的前生其实和我们一样,都是有血有肉的人。当然,若他们生前作恶,死后堕入地狱(尝尽六道轮回之苦)可能补偿被他们的恶所伤害的人们么?阎王的判决可曾改变人间的不平与不公?所谓*,不过是人的心魔,或说不可示人的黑暗一面——好像,这个话题与本文无关。最后说一句相关的话:年5月,文化部将香港特区申报的“中元节(潮人盂兰胜会)”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文係斯文於此獨家稿件,歡迎讀者轉發朋友圈。如欲轉載、引用等,敬請聯係斯文於此公號。▲文木:《古典中国的侧面》(点击↑购买作者签名版。)
中国工人出版社,年2月版。
美麗人生,始于一本好書!
推薦閲讀點擊圖片進入点在看↓,告诉我你也喜欢。
春风十二郎春风里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