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鬼节恭迎农历七月十五盂兰盆节暨佛欢喜
TUhjnbcbe - 2021/10/22 18:12:00

『女人的闺蜜』为您免费服务的公众平台,你有什么需要发布的信息和求助请直接和平台小编联系,小编
  所以,该佛经宣扬的是一种孝道,也就是佛家所说的佛弟子要报父母恩的意思。后来在南北朝时,当时的皇帝梁武帝笃信佛法,由他倡议七月半这天举行盂兰盆斋,供养僧众,请其超度生生世世的父母、亲人。于是就有了盂兰盆节,这一天又被称之为“佛欢喜日”。

随着历史的演变,盂兰盆节后来在民间慢慢流变成了所谓的“*节”。比如烧纸钱和以荤食祭奠亡灵等,在佛典里根本不存在。所以也没有什么实际的良性意义,它只是一种民间风俗。


  那么,七月半这天我们该怎样做才能让亡灵真实受益呢?


  根据佛典开示:宇宙世界及万事万物,包括人类及一切生命,都是由最根本的“本来事物”依照特定的机制、规律和条件发展出来的。所以基于这个前题,我们常听到佛门有万物同根、同源;众生平等、万物有灵等等的说法。既然是众生平等,同根同源,我们就不应该取众生的命。万物交感、互动,事物是联系和变化发展的,我们杀生吃肉最终会对我们自身不利。因为我们的一切行为,包括杀生和做恶,持修善法,冥冥中都有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因果相续)。条件成熟时就会显露出来(果报)。那么,我们如真心想为自己已故的亲人们好,就不要再为他们杀生和以荤食祭祀他们了,因为那样做只是为他们造下新的恶业,让他们结怨更多的众生。那真的是在害他们。从这个意义上讲,七月半这天我们完全可以回归传统,学习佛门中人,多些慈悲和善意,多为亡人念佛、放生和做善事等,那一定是会有效验的。能转化业力和改良因果。在佛典《佛说盂兰盆经》里,佛还对目莲说,你仅救度这一世的父母是不够的,要生起菩提心,还应救度自己生生世世的父母和利益一切苦难众生。

为何又称为“佛欢喜日”

农历七月十五又称“佛欢喜日”或“僧自恣日”,佛教僧众修行,在每年的初夏之际举行结夏安居,出家人集结在一起修行的制度。结夏安居,佛教术语,意思是年,或雨季。也称为雨安居、夏安居、坐夏、坐夏安居、安居,指的是在农历4月15日至7月15日的三个月期间,在这期间僧众不允许随意外出。印度的雨季期间,佛陀为了避免僧团游行乞食的困难,不受蛇类蚊虫的侵袭,以及避免伤害到草木虫蚁,而制定此一规定。佛教僧众平时分成居住在聚落附近的聚落比丘,以及在森林中独居的阿兰若比丘,各自修行。但在安居时,僧团的成员要聚会在一起,一同诵戒,纠正彼此的行为,同时分享修行心得。

盂兰盆会和孝道有什么关系


  盂兰盆会是佛教法会之一,自传入中国以来,在民间广泛流传,成为相沿至今的重要传统节日。《佛说盂兰盆经》记载:目连尊者见母亲因生前造作恶业在地狱备受煎熬,悲伤不已,发愿救母。虽然他是佛弟子中的神通第一,却因其母罪障深重而无力援手。目连哀痛,祈求于佛陀。佛陀告知,可于农历七月十五以百味饮食供养十方僧众,以此功德令过去父母得离恶道,同时也令现世父母健康长寿,死后生天。此即盂兰盆会的缘起,因法会主要为超度亡者而设,又称*节、亡人节。


  盂兰盆会之所以会在众多佛教节日中受到国人的特别重视,和儒家大力提倡孝道的文化背景有关。但是,儒家所提倡的孝主要是建立于伦理纲常之上,侧重于现世责任,而对亡者,虽有慎终追远之说,终究是语焉不详的。因为儒家对亡者的世界避而不谈,所谓“未知生,焉知死”。那么,以祭祀来追远,除了纪念意义之外,究竟能使祖先获得什么利益呢?这成了一个被搁置,而又让人心存疑惑的问题。


  可以说,《盂兰盆经》的传译,正是对此作了解答。让人们认识到,通过什么方法,才能使故去的亲人真正得到帮助,而不只是一种纪念,一种生者感到慰藉的形式。随着这一法会的盛行,目连救母的故事也传入民间,以文学、戏剧、艺术等种种方式加以演绎,历千年而不衰,成为弘扬孝道的重要题材。

欢迎转发,功德无量!

如果你觉得本文还不错,就分享到你的朋友圈吧!

闺蜜

1
查看完整版本: 鬼节恭迎农历七月十五盂兰盆节暨佛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