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兰盆日财敬供养譬如施灯需当正行
感孝之情慎终追远恭敬三宝荐于亡故
无量资粮巍巍功德福不唐捐随喜随行
盂兰盆节佛欢喜日,恰巧也是中国传统的中元节,佛教称之为“盂兰盆节”。
佛教盂兰盆节起源于“目莲救母”的故事,出自《大藏经》(由印度传入的佛理)。“盂兰盆会”是佛教岁节仪规中重要的仪式,于每年七月十五举行。主旨是拜祭先祖,超度亡灵,送走灾祸疾病,祈求吉祥平安。
《佛说盂兰盆经》是西晋时期翻译到中国的,由于盂兰盆会实质上是一个孝亲会,因此它一传到中国就立刻受到提倡孝道的中国人的喜爱。
“盂兰”是梵语,翻译过来是“倒悬”的意思。“盆”就是供养具,把所有供养的东西都放在这个盆子里,蕅益大师云:“一切碗钵,通名为盆。”
“倒悬”,把人吊起来,头下脚上,是一切苦中最苦的。“盂兰盆”就是解决倒悬之苦,尤其是解决母亲的倒悬之苦。
其实《盂兰盆经》还有一个译本,也是一个印度法师翻译的,经名译作了《报恩经》。由此可见,盂兰盆节供养父母,是最佳时机。
“以此修行众善根,报答父母幼劳德。存者福乐寿无穷,亡者离苦生安养。四恩三有诸合识,三途八难苦众生。俱蒙悔过洗瑕疵,尽出轮回生净土。”
愿我生生无量劫得宿住智大神通
能知过去百千生更相忆识为父母循环六趣四生中令我一念常至彼
为说妙法离苦因使得人天长受乐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目连救母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连尊者,惦念过世的母亲,他用神通看到其母因在世时的贪念业报,以致死後堕落在恶*道,过著吃不饱的生活。
目连于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给他的母亲,但其母不改贪念,见到食物到来,深怕其他恶*抢食,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无法下咽。
目连虽有神通,身为人子,却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请教佛陀如何是好。
佛陀说:“七月十五日是众僧结夏安居修行的最後一日,法善充满,在这一天,盆罗百味,供养僧众,功德无量,可以凭此慈悲心,救渡其亡母。目连遵佛旨意,于七月十五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其母,其母亲终得食物。”
僧自恣日自从佛陀在世时,僧团每年夏天都有三个月的安居,从四月十五日到七月十五日为止。
因为印度地处热带,在雨季中,虫蚁遍野,雨水泛滥,出家人不便外出游化,所以佛陀制定律法,僧众聚集一处,坚持戒律,皎洁其行,专心修道,名结夏安居。弟子们同修共勉,互相策发,则道业易成。
直至七月十五日这天,安居功德圆满,僧众必须举行自恣法,即共同集合在一起,做一次非常坦诚的检讨和报告,先自我检讨身、口、意三业,在结夏期中是否犯过?再请其他僧众举示对自己修行过程中,在见、闻、疑三事上,是否有所犯?忏悔清净,自生喜悦,称为自恣。所以这一天叫做僧自恣日。(据《丁福保佛学大词典》等资料整理)
佛欢喜日因为三个月中,大家都在精进的修行,有不少人因此悟道,证得圣果。其余虽然没有悟道,但经过长时间的修行,道业精进,身心也都是非常清净、安宁、开朗、坦诚的,这是值得恭喜,也值得欢喜的事。
佛陀最欢喜的就是众生福德、智慧的增长,所以这一天又称为“佛欢喜日”。是一个吉祥欢喜的节日!
而十方信众,也利用大众僧集合到会的这天,纷纷会合来供僧,因为供养初发心菩萨功德很大,供养精进专修圆满的行者,功德也非常殊胜。
据《杂宝藏经·卷第五》记载,在佛陀的时代,当时有一位信奉三宝的女子,在僧众解夏自恣之日,恭候于佛陀经行的路上,燃灯供养圣者。不久,女子命终之后,往生忉利天摩尼焰宫殿之中。从此处宫殿,全身焕发金色光芒,能自在返回如来身边,听经闻法,建立正信,善解明悟,证得圣果。(据《丁福保佛学大词典》、《杂宝藏经》等资料整理)
瑜伽焰口这一天,许多寺院会施放瑜伽焰口,这又是什么因缘呢?
瑜伽焰口法会肇始于《阿难启教》的故事,根据《佛说救拔焰口饿*陀罗尼经》记载,有一天,阿难在林间禅坐,忽见一个身形丑恶的饿*,名为“焰口”,他的面容枯槁,头发散批凌乱,头吼纤细若针,肚腹胀大如山,口中正燃起火来,让阿难吓一大跳。
饿*特地提醒阿难因为过去生的吝啬、贪心的业力使然,三天之后就会往生堕入饿*道。阿难听后赶紧寻求佛陀协助。
佛陀便将于过去世中所受“无量威德自在光明如来陀罗尼法”传授与阿难,即是“变食真言”,并命他加持陀罗尼法七遍,令食物变成甘露,充塞法界,使无量恒河沙一切饿*,皆能饮食饱满,并为饿*持诵经文。
凡是依法诵持这些真言神咒之时,被召请前来的饿*们,就可仗佛的神通愿力而饱餐一顿,饱餐之后,再为它们宣扬佛法,劝他们归依佛法僧三宝,为它们传授三昧耶密戒,永脱*道的苦恼,这就是放焰口的作用和目的。
放焰口对于*道来说,等于是无限的放赈。如果自己的亡者亲友,并未堕落于饿*道中,放焰口就相同于代他们做了放赈济苦的功德,所以也是有用。
对亲身参加的法会的僧俗而言,也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是培植福报、增长智慧的大好机会,如果因为对“*节”的误解而不敢参加,实是错过了大利益!(据法鼓文化编著《法会50问》等资料整理)
我们的盂兰盆会,就是要报恩。父母在世的时候,最好是能够使他信佛、生净土,让他生生不受苦;父母不在的,要给他好好超度,也把他超度到净土去。以佛教究竟的离苦得乐的方法来对待父母。
----智敏上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