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农历七月十五是ldquo鬼节rdq
TUhjnbcbe - 2021/10/20 10:42:00

今年公历8月22日便是农历七月十五,佛教所称盂兰盆节,道教所称“中元节”,民间所称的“*节”。

这次我就跟大家聊一下“*月”与“*节”。

每年阴历的七月,人们俗称“*月”。

在民俗流传的过程中,因不同地方的风俗文化不同,又衍生了不同的“禁忌”。

民间至今还流传“七月半,*乱窜”的迷信谚语。而阴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传言更为离奇,据说这天**全出,人们不可乱走,更忌出远门;倘若碰到**,一年都将不吉利。

笔者查阅了很多与“*月”、“*节”相关的资料,却找不到“*月”这一说法的准确来源。

在中国的历史文献中,至少在清朝以前,都没有提到“*月”与“*节”;只有在清朝的时候,把中元节称为“*节”。

《浮生六记?闺房记乐》中,倒是有这一段:

七月望,俗谓*节,芸备小酌,拟邀月畅饮。夜忽阴云如晦,芸愀然曰:“妾能与君白头偕老,月轮当出。”

你看,沈复和心上人芸娘在俗称*节的七月十五那天一起赏月,说着情话,一点也没有恐怖的气氛。

“*月”这样的民俗形成的原因,归根结底应该从宗教层面上来看。农历七月会演变成“*月”,主要还是跟农历七月十五这天有关。再往前溯源,应该是源于佛教的盂兰盆会了。

《佛说盂兰盆经》,梵名Ullambana-sutra。全一卷。西晋竺法护译。又称《盂兰经》。属方等部经典。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册。

该经记述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号称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因不忍其母堕饿*道受倒悬之苦,欲以种种神通救拔,然而徒劳无功,乃问法于佛,佛示之于七月十五日众僧自恣日,用百味饭食五果等供养十方佛僧,即可令其母脱离苦难。

依本经之说所行之盂兰盆会,已普遍流行于我国民间,而有益于民间之孝行。唐代宗密所著《盂兰盆经疏》,即强调本经特具孝子报恩之思想,与调和中国人伦与佛教间关系之性质。

所以“盂兰盆节”是本来是孝亲节,怎么会令人害怕呢?

早在佛陀时代,印度就有兴办盂兰盆会的活动。后来梁武帝仿效《盂兰盆经》中的记载,也开始举办盂兰盆会,并且盛行至今,已成为每年最重要的法会之一。据《释氏六帖》记载:“梁武帝每逢七月十五日,即以盆施诸寺。”

既然是在农历七月十五那天进行超度亡*有关的活动,那流传到后面,演变成“*节”也不足为奇了。

话说回来,“*”真的存在吗?

这个问题实在难答。

有心理学家指出:“*”一般来源于客观事物的突然出现,但却没有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是头脑中所产生的意外反映,就是人们的幻觉、错觉、遗觉等现象。

不过我认为可以这样看。

正常人都看不见“*”,但是不能否定它存在的可能性。你看不见的东西,不代表它不存在。比如人能看见紫外线、X射线、γ射线吗?看不见,但是这些电磁波却是存在的。人听不见超声波,但超声波却是存在的。

况且,即使“*”真的存在,也并不可怕,因为一般看不到。《增广贤文》中说:“平生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你要是心性行为皆正直,就不该怕这些东西。

又如,《聊斋志异》所写的都是*怪相关的故事,虽然言言皆*神,却是句句写人心,人惧怕*怪所为,*亦惧怕人心之险恶。可见*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心。

在这一天,缅怀祖先,为之修福报当然也很好,而敬畏*神也没有坏处。敬畏*神,就像敬畏自然一样,并不是迷信,而是对于[未知事物],我们也应该存有敬畏之心。

而且云门文偃禅师说:“日日是好日”。如果真的懂得其中道理,就算七月十五那天真是“*节”,又有什么好怕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农历七月十五是ldquo鬼节r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