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介绍
彤心飞传是由医院心脏科刘彤教授和郑州医院心内科谷云飞共同推出的一档心血管前沿文献速读栏目。每期精选国际顶级期刊心血管领域的最新文献进行深度呈现,以期让国内相关专业人员可以同步跟踪学科进展,了解前沿动态资讯,获取最新研究结论。
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肾功能衰竭和其他相关疾病被认为是代谢性疾病,是妇女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尽管代谢性疾病对个人和社会造成巨大负担,但目前还没有有效、费用合理及全面的筛查方法来检测女性代谢疾病。近年来,在常规乳腺钼靶检查中发现微钙化与女性的代谢疾病相关。
与心脏代谢疾病类似,识别乳腺癌(BC)高危女性对于降低总体死亡率同样非常重要。钼靶筛查可以显著降低BC患者的死亡率。钼靶筛查除了检测恶性组织的早期阶段,其收集的乳房X线图像还能揭示其他特征,其中微钙化(MC)被认为是BC的重要危险因素。MC在乳腺钼靶中以小亮点的形式出现,是直径为1毫米的钙沉积。它们可能是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的结果。根据形态学的不同,MC可被认为是良性或恶性BC的征象。既往一项研究中,年龄、BC家族史和BC的高遗传风险评分(GRS)与MC增多有关。相反,较高的体重指数(BMI)、吸烟史以及适量饮酒与MC减少相关。多篇报道表明,乳腺钼靶中的MC与冠状动脉疾病的患病率和发病率增加相关。同样,在患有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女性中也经常发现较多的MC,这强烈提示MC与多种代谢性疾病相关。刚刚发表在欧洲心脏杂志的一项研究旨在通过大规模队列系统地评估MC和其他乳腺钼靶特征与代谢性疾病风险和死亡率的关系,并了解潜在的遗传因素。
Karolinska乳腺癌风险预测乳腺钼靶检查项目(KARMA)是一项前瞻性筛查队列,包括年1月至年3月在瑞典参加乳腺钼靶影像筛查项目的名女性。排除没有乳腺钼靶检查的女性、患有乳腺癌的女性、BMI信息缺失的女性以及接受过乳房缩小术、丰胸或其他乳房手术的女性,最终入选名女性。
研究结果发现,与既往报道一致,多种生活方式和生育史与MC数量或乳腺密度百分比相关。MC数量和乳腺密度的增加均与BC风险增加相关。值得注意的是,在已有代谢性疾病的女性中,MC的数量与代谢性疾病相对风险的增加呈正相关。筛查中每增加一个MC都与糖尿病、高血压、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和心脏传导障碍、缺血性心脏病、外周血管疾病和心脏瓣膜疾病的风险增加显著相关(FDR0.05)。存在和没有MC的女性5年内发生任何心脏代谢疾病的绝对风险分别为57.92%和51.81%。然而,在没有代谢疾病的女性中,筛查中每增加一个MC,则与高血压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的风险增加相关(FDR<0.05)。在这些女性中,筛查中合并MC的女性在5年内发生代谢疾病的绝对风险为21.38%,无MC的女性为19.17%。同时,在患有代谢性疾病的女性中,乳腺密度与任何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均无显著相关性(FDR>0.05)。
为了进一步研究潜在遗传因素的相关性,研究者分析了KARMA队列人群乳腺钼靶图像特征与她们姐妹诊断代谢性疾病的相关性。最终发现,KARMA人群中观察到的MC数量增加与她们姐妹中BC、糖尿病、高血压和外周血管疾病风险的增加显著相关(P<0.05)。与MC相反,KARMA人群高乳腺密度与她们姐妹糖尿病、胸痛和外周血管疾病发生风险降低相关(P<0.05)。这与KARMA女性观察到的结果一致。
从入组至年12月31日,共有名KARMA队列女性死于代谢疾病。当校正基线年龄时,观察到MC的存在与代谢疾病死亡率的增加相关[危险比(HR)和95%可信区间(CI):1.46[1..94],P=0.,表2]。在已有代谢疾病的女性中,MC的存在与死亡风险显著增加相关(HR和95%CI:1.79[1..57],P=0.,与没有代谢性疾病的女性相比,死亡率增加了1.13/人年,表2),但在吴代谢性疾病的女性中没有观察到上述风险增加。
比较MC和乳房密度与心脏代谢疾病的关联。利用乳房X光检查特征可能有助于预测女性的心脏代谢健康
表1KARMA人群基线特征
图1KARMA队列中乳房钼靶特征与心脏代谢疾病的相关性
图2乳房钼靶特征/遗传性乳腺癌危险因素与心脏代谢疾病的相关性
表2根据先前存在的心脏代谢疾病状态,KARMA队列人群乳房钼靶特征与心脏代谢死亡率的相关性
该研究结果发现,钼靶筛查MC增多与代谢疾病风险和死亡率的升高相关,尤其是在已有代谢疾病的女性当中。相比之下,高乳房密度与心脏代谢疾病风险降低具有相关性,尤其是在既往没有代谢疾病的女性中。提示在不需要增加额外成本或辐射的前提下,乳腺钼靶微钙化和乳腺密度的自动量化可能改善对于女性心脏代谢疾病风险的预测。
参考文献
EuropeanHeartJournal()00,1–12.doi:10./eurheartj/ehab
专家简介
吴鹏宇,医学硕士,郑州医院心血管内科主治医师,专业特长为冠心病、心力衰竭、高血压病、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的诊治以及临床试验的随访管理,于北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篇。
刘彤,医院心脏科主任医师,教授,天津心脏病学研究所副所长,天津医科大学科研处副处长,天津市创新型人才(第一层次),首批天津市津门医学英才。医学博士/博士后(美国Cedars-Sinai医学中心),天津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心脏起搏与射频消融、心房颤动、肿瘤心脏病学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现任中华医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青年委员,国际心电学会(ISE)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中青年电生理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心律学会青年委员,中国心电学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第一届整合心脏病学分会常务委员。PACE杂志(SCI收录)编委,CardiovasDiagTher杂志(SCI收录)编委,CardiolResPract杂志(SCI收录)特刊主编,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通讯编委,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青年编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编委。
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承担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获天津市科技进步奖3项。JACC、Stroke、CardiovascDiabetol、Heart、JAHA、CirculationAE、HeartRhythm等杂志发表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文章余篇,总引用次数次,主编及主译英文专著各1部,副主编专著2部。
谷云飞,郑州医院心内二区主任,副主任医师,郑州大学硕士生导师,现任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委会中青年电生理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脏重症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老年心血管分会青年常务委员、中国医促会心律与心电分全国委员、海医会心脏重症委员会河南分会秘书、河南省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射频消融学组委员、河南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介入分会委员、河南省卒中学会心律失常房颤委员会委员,河南省房颤中心联盟秘书,洛阳市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秘书,《实用心电学杂志》、《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医师在线》杂志编委,洛阳心脏网、循环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