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衣节,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民众称为*头日,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这一天,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
旧时,妇女们要亲手缝制寒衣,送给远方的亲人。如亲人已去世,就用纸做成寒衣,在这一天到坟前烧掉。
知道么?今天是“寒衣节”。
农历十月一日是进入寒冬的第一天,过去,主妇们要在这一天把做好的棉衣拿出来,让丈夫、孩子穿上,即使天气还暖和,也要试穿,说这样吉利;男主人也要在这一天,把冬天取暖的火炉、烟筒安装好,为了保证天冷时随时可用,一定要试着用火炉生火。
在为自己过冬做好准备的同时,人们也不能忘记已经到了另一个世界的逝去的亲人们,也要为他们送去过冬的寒衣,所以,这个节日就叫“寒衣节”。
因为和逝者有关,所以寒衣节与清明节、中元节共同构成了中国的三大“*节”。
寒衣节的起源大概与先秦时期的入冬之俗有关。
周代天子在入冬时,要率领群臣祭祀那些为国家牺牲的人们,并且抚慰他们的后代。对每个家庭来说,逝去的亲人也曾为家庭作出了贡献,因此,也有在这时享受祭祀的理由。而百姓的祭祀形式往往最贴近日常生活,在冬季来临之际,送去御寒的冬衣,是生者对逝者最贴心的关爱。
说到送寒衣,人们就会联想到民间一个很有名的《孟姜女的传说》。
传说秦朝的时候,有一个叫孟姜女的姑娘,她结婚刚三天,丈夫万喜良就被抓走修长城去了。万喜良一去就没了音讯,眼看天越来越冷了,孟姜女惦念着丈夫,就把做好的棉衣包好,到长城寻找丈夫。
当她终于到了长城时,却得知丈夫已经累死了。她伤心地哭了很久,忽然,长城塌了一段,露出了埋在城墙下的万喜良的尸骨。孟姜女把带来的寒衣烧掉,只见那寒衣飘飘地落在了万喜良的尸骨上。
从史书的记录看,宋代时,每到农历九月下旬,街上的店铺就开始做起了冥衣靴鞋的买卖,为十月一日人们送寒衣之用。而《孟姜女的传说》,从周代产生后,在民间流传的一千多年中,经过不断加工,到明代时,已经有了送寒衣的情节。
这些都说明,宋明时期,寒衣节的习俗已经比较定型了。
在冬季来临之际送寒衣,固然有很大成分是为了表现生者对逝者惦念,但是,这项节俗安排在这个时间,应该还有深意。
古人认为,冬季是一年中阴气盛行的季节,是在阴间的**们最有能力对生者构成伤害的时期。
怎样使它们不伤害生者?
春秋时期的《左传》中就想出了办法,认为**如果能得到祭祀,就不会给生者带来灾祸。
于是,人们按照生者的日常所需,也为逝者准备好日常所需,供他们在遥远的另一个世界使用。
除了御寒的衣物以外,还有钱、漂亮的房子等,如果逝者生前喜欢看戏,那么一些戏剧人物也会成为祭祀时的祭品。当然,所有祭品都是用五色纸做成的,尺寸要比实物小得多。
祭祀的地点和方法,各地有所不同,有的在亲人的墓地,有的在家院门口或者街道的十字路口。
但是,无论在哪里,都需要把准备好的祭品用纸包成包裹,还要像写信一样,写上“包裹”投寄的地址、收件人和寄件人的姓名,然后统统烧干净,据说这样才能保证包裹能被死去的亲人收到。同时,还要在旁边为那些没有亲人祭祀的逝者也烧一些纸钱。
寒衣节也是强化人们时间意识的岁时节日,比如,清代时,送完寒衣后,街上就有了卖历书的,告诉人们接近年未了。
不过,现在它的记时意义已经淡化,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惦念成了最突出的意义。因此,即使在大城市,这天夜里也会有很多人在十字路口为逝去的亲人烧纸送寒衣。
文学+文史+文博,一起品味传统文化的神奇魅力
长按图片会出现“识别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