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西方国家的“*节”万圣节,恰逢农历十月初一,同时也是中国的寒衣节。如今,万圣节已经褪去曾经神秘玄幻的外衣,变成了孩子们最喜欢的节日之一,寒衣节作为中国三大“*节”之一,也远不像清明节那样广为人知。
留洋帮注意到,不论是西方的万圣节还是中国的寒衣节,都源自人们对神秘的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敬畏,有着关于“*节”的种种神秘传说,而这些传说,也体现着中西方文化的相通之处。
万圣节:驱逐恶灵
万圣节主要流行于美国、不列颠群岛、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等西方国家,英语名为“Hallown”,“Hallow”源自古英语的“halwn”,与“holy”词源接近,带有浓重的宗教色彩。美国明尼苏达州的阿诺卡(Anoka)号称“世界万圣节之都”,每年的这一天都会举行大型的巡游庆祝。
关于万圣节,有一个传说流传最广。
多年以前,欧洲天主教会把11月1日定为圣徒日(AllHallowsDay),相传从公元前年开始,爱尔兰、苏格兰等地的凯尔特人把这个节日提前了一天,定在了10月31日。他们相信这一天是秋天正式结束、严酷的冬天开始的一天,也是新一年的开始。这天夜晚,各种恶*出没,已故之人的亡*也会在世间游荡,寻找活人的生灵,借此重生,所以,这一天是人死之后获得重生的唯一希望,也是恶灵出没,非常危险的日子。
但活着的人们可不喜欢被亡*夺去生命。于是,人们在万圣夜熄灭烛火,还把自己打扮成妖魔*怪的样子,希望能把恶灵吓走。当午夜过后,新的一天即将到来,大家又重新燃起火种烛光,开始新一年的生活。
据说最早的时候,凯尔特人部落还有用活人献祭的习俗,但是到了公园1世纪,占领凯尔特部落领地的罗马人在原来万圣节的习俗中,废止了烧活人来祭奠死人的做法。
实际上,万圣节在19世纪初被爱尔兰和苏格兰的移民传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西方发达国家,则在20世纪末受美国流行文化影响,开始庆祝起万圣节前夕。
到了现代,万圣节给人的感觉不再是神秘恐怖等*节,也不再是为赞美秋色举行的庆典,而是变成了充满喜庆和搞怪氛围狂欢夜。大家装扮成各种各样的妖魔*怪甚至熊猫等动物,尽情玩闹,孩子们则提着他们的南瓜灯,沿街讨要糖果,“不给糖果就捣蛋”。
寒衣节:迎接严冬
说到中国的*节,最为人们熟知的可能是“清明节”,可是大多数人不知道,除了清明,还有中元节和寒衣节,三者并称为一年中的“三大*节”,还有一种说法把上巳节也算进来,并称为“四大*节”。
每年农历十月初一是寒衣节,也叫祭祖节、十月朝、冥阴节等,是传统的祭祀节日,除了用食物、香烛、纸钱等物品祭祀,人们在寒衣节祭祀时还会焚些冥衣给已故的亲人祖先,让这些灵*也能温暖的度过寒冬。
有关寒衣节的传说有几个版本:
一种说法认为,寒衣节源自秦朝孟姜女的故事:孟姜女的丈夫范杞良被抓去修筑北疆长城,眼看寒冬降至,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去御寒的衣物,不料丈夫已死,被埋在城墙之中。孟姜女昼夜恸哭终于感动天地,哭倒长城,露出丈夫的尸骨。此后,孟姜女向秦始皇抗争,为夫报仇、替己出气,最后怀抱丈夫遗骨,纵身跳海殉夫。根据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的故事,长城内外的人们把农历十月初一这天成为“寒衣节”,有了十月初一烧寒衣的习俗,这一习俗逐渐演变成了北方凭吊已故亲人的风俗,流传至今。
另有一种说法是,十月在中国古代是非常重要的月份,稻谷等粮食在这个月份收获进仓,天子也会以穿冬衣的形式昭告百姓,寒冷的冬天已经到来,人们在加衣御寒的时候,也把冬衣捎给远在他乡的亲人,寄托着亲人之间的牵挂和关怀。
明朝初期,朱元璋在南京称帝,为顺应天时,在十月初一这天早朝,行“授衣”之礼,把秋天刚刚收获的赤豆、糯米等做成热羹赐给群臣尝新,南京还有“十月朝,穿棉袄。吃豆羹,御寒冷”的谚语,寒衣节由此而来。
不管西方还是中国,十月的*节一到,都意味着美丽的秋天已经结束,寒冷的冬天正式开始。
图文如涉及版权请联系我们沟通授权及报酬。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