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的很多俗语都与当地的农时天气有很大关系,比如闽南地区爱说“立冬有雨防烂冬,立冬无雨防春旱”,北方地区则认为“霜降腌白菜,立冬不使牛”。古代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气候的变化对农业生产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关于告诫人们气候变化的俗语也非常之多。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个告诫人们端午前后气候变化对人的影响的俗语——最怕端午节水,不怕七月半*。七月半就是七月十五,这是中国一个传统的节日中元节。这一天也是民间通定的*节。据说在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地府会打开地狱之门,放地下的**们回到阳间与家人团聚。
但同时还有一些孤*野*被放了出来,这些终年被禁锢在地狱的冤*厉*走出地狱,获得短期的游荡,他们无家可归,便会四处狩猎。如果在那天晚上被路人偶遇,这位路人便很有可能被*怪缠上,轻则破财受伤,重则家破人亡。因此在这一天的晚上,古人们很禁忌外出,都会待在家里。
所以七月半对不少讲究传统的人来说是非常可怕的,毕竟谁都不想见到*。但端午节要是有水,是一件比七月半见*更可怕的事。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端午节的时间是农历的五月初五,在这个节日里,各地的人们都会焚烧艾叶以祛除邪祟,防止蚊虫叮咬。同时吃粽子,举行龙舟活动。其实焚烧艾叶驱虫的行为已经为我们透露了一个关键信息,那就是五月初五,惊蛰已过,这个时间正是入夏时分,汛期即将到来。
端午节一项重要的活动就是划龙舟祭祀屈原。如果这个接连下雨,很有可能造成河水上涨,对划龙舟这项活动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所以为了能观赏到精彩的龙舟表演,保护龙舟选手的安全,端午节前后所有人都不希望下雨。
而另一个原因就与农业生产有关了。有种麦子经验的人都知道,三月份时若是能下一场雨,蛰伏了一个冬天的冬小麦就能吸饱水分,茁壮成长。
但到了农历五月,小麦已经到了即将收获的季节,而麦子在即将收获的前十几天里,一旦下雨很容易发生倒伏现象,而一旦倒伏便很影响小麦的成熟,造成粮食减产的情况。有句俗话叫“五月淋了老鸦毛,田里麦子水里捞”说的也是这个现象。
而对于南方的朋友来说也是一样。稻谷虽然比小麦更喜水,但一旦五月降雨过多,稻谷也会直接在谷穗上发芽,严重影响粮食的产量。而如果这个时候接连下大雨就更惨了。因为五月稻谷的茎部还比较细,一旦遇到大雨也会发生倒伏,所以只要是种庄稼的人都不希望五月下雨。
过去旧社会,老百姓只能靠天吃饭,如果麦子在成熟的时候不能及时收割,加上降雨天气发生,那么麦子不是倒伏,就直接在麦穗上发芽。不论哪一种,老百姓都会遭殃。他们不像现代农民,还能进城打工补贴家用,那个时候,地里的农作物结不出粮食,就意味着这一年都会饿肚子。严重的甚至会发生饥荒。
对于普通人来说,农历七月半遇到*的几率不大。*本身就是一种虚无缥缈的东西。随着科技的发展,很多人都不再相信*神了。但一旦饥荒饿肚子,家破人亡甚至活活饿死的可能性就摆在眼前,那可比见*要真实和吓人太多了。因此俗语才会说,最怕端午节水,不怕七月半*。
小编猜你还想看:
古人讲“最怕端午节水、不怕七月半*”,为什么怕?古人经验之谈
健康俗语说:“三更莫贪色”,下半句更为重要,能做到的人寥寥无几
端午将至,避五*指啥?五*之首又是啥?又该说快乐还是安康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