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俗称施孤、七月半,还有*节?但是大家不知道的是,在佛教中元节被称为孟兰盆节。同时,它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三节同是中国的传统祭祖大节,而这也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在这一天,民间一般都有放河灯、焚纸锭等习俗。
而与中元节相似的还有上元节、下元节,它们合成“三元”,都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农历正月十万称上元节,也就是人们口中的元宵;七月十五称中元节,祭祀祖先的节日;十月十五乃是下元节,为纪念贤人的节日。
而讲起中元节的历史渊源,可以说是佛教、道教与世俗的融合吧。它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时祭,以及祖祭。大家都知道,在古代人们的生产能力与认识水平有限,所以人们对于农作物的丰收都是寄托于神灵和先祖的庇佑。同时人们也会把自己的收成用来向祖先亡灵献祭的仪式,并祈祝来年能有一个好收成,这是“秋尝”。起初,“秋尝”的日期并不确定,后来逐渐固定在七月十五前后,一般是立秋后第一个月圆的望日。
而“七月半”被称为“中元节”,则是源于民间的宗教信仰。道教诸神中有天官、地官、水官,合称“三官大帝”,古人口中他们是天帝派驻人间的代表:天官为正月十五上元赐福,地官为七月十五中元赦罪,水官则为十月十五下元解厄。
而对于“中元节”有着这么一个典故:
中元节在农历七月半,佛家又叫盂兰盆节,据说是源自《佛说盂兰盆经》里的目犍连救母的记述。
目犍连是佛陀弟子中的神通第一人,学成之后用天眼通望见母亲堕入饿*道之中,忍饥挨饿,苦不堪言,于是向佛陀问法。
佛陀嘱咐他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烧香燃灯,把世上最珍贵的食物都放在盂兰盆内(“盂兰”是梵语,译作“倒悬”),供养十方大德及僧众,就能解母亲于水火之中。
因此,“中元节”的终极奥义是-祭祀。
中元节,佛家所说的“盂兰盆节”,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地位一度“置顶”!
然而在现代社会,我们对中元节的重视程度日渐衰落!
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除、清、九)等三节,都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民间则多是在此节日怀念亲人,并对未来寄予美好的祝愿。
而如今,在人们心中估计只有除夕、清明和重阳这三个节日了吧。“中元节”被作为了人们口中的“*节”,只是用来说笑的了。
而“中元节”在古时,尽孝和祭祀排在第一位,同时也是深入了人们的骨髓!
而在“中元节”,各地也有不同的习俗:
祭祖
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日,所以简称为“七月半”祭祖。民间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
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与祈祷。
祈丰收
中元节施祭与祈望丰收又常联系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户户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祷祝稻谷丰收,并把香枝插于地上,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征着秋收稻谷丰登。
祭祀土地和庄稼
七月十五,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
说了这么多,相信大家对“中元节”也有一定的了解了。
那么就从贱哥做起吧,将它作为一种节日,深入骨髓。
既然是节日,那么福利肯定少不了!
贱哥发码时间
关键词:
愿明天更好
即刻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