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竞把青荷叶,
万点银花散火城。
清代诗人庞垲的《长安杂兴效竹枝体》,描绘的正是中元夜儿童持荷叶灯结伴游乐的情景。
今天是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又称施孤、七月半、*节,与除夕、清明、重阳同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有放河灯、焚纸锭的习俗。民间多在此节日怀念亲人,并对未来寄予美好的祝愿。
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合称“三元”,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农历正月十五日称上元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七月十五是秋后第一个月圆夜,此时暑热刚褪,金风正在霏微潜入,夜凉如水。
中元节,可以说是佛教、道教与世俗的融合。它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时祭,以及与之相关的祖灵崇拜。古时由于生产能力与认识水平有限,人们对于农事的丰收,常寄托于神灵的庇佑。奉祀先祖在春夏秋冬皆有,但“秋尝”在其中十分重要。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人们举行向祖先亡灵献祭的仪式,把时令佳品先供神享,然后自己品尝这些劳动的果实,并祈祝来年的好收成。
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秋尝祭祖的活动,先秦时代已有之,起先是天子诸侯的事,然后自上而下影响到民间。起初,“秋尝”的日期并不确定,后来逐渐固定在七月十五前后,一般是立秋后第一个月圆的望日,秋气新来的阴盛之时。
而“七月半”被称为“中元节”,则是源于中国民间的宗教信仰。道教诸神中有天官、地官、水官,合称“三官大帝”,他们是天帝派驻人间的代表:天官为正月十五上元赐福,地官为七月十五中元赦罪,水官则为十月十五下元解厄。此外,中元节也是佛家所说的“盂兰盆节”。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它的地位一度“置顶”!
《朱子治家格言》讲,“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然而,对比古人对于祭祀至高无上的重视程度,我们对中元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