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只要是大方向是对的,不是死胡同,你只要坚持下去,他会达到光明的彼岸的。
2、性格决定命运,有一点点关系,不是全部。性格很重要,但是不见得决定命运,命运是由各方面来决定的,还有外界条件,还有时代不同了等等。
3、我觉得,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我们每个人的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
4、人怕出名,猪怕壮。人出名了,官做大了,自由度越来越小。
5、人就像一粒种子,各方面都要健康。
6、快乐的秘诀,就是要有追求,有希望,身体好。你追求的东西,如果再怎么努力都没有希望实现,不会快乐。一天到晚想着名利得失,也不会快乐。
7、作为一个科学家,不能迷信权威,迷信书本,也不能因为取得一丁点的成绩就沾沾自喜,居功自傲。科学是没有止境的。只有敢于探索敢于创新,才能成果迭出,常创常新。
8、要成才,第一要素,也是最基本的要素,是身体要好。身体不健康,心有余力不足,无论你搞什么研究都支撑不下来。我现在还在第一线,只要田里有稻子,我每天都要下田的。身体不好,怎么行?
9、科学研究要勇于探索,勇于创新,这个是关键。搞科研,应该尊重权威但不能迷信权威,应该多读书但不能迷信书本。科研的本质是创新,如果不尊重权威、不读书,创新就失去了基础;如果迷信权威、迷信书本,创新就没有了空间。
10、我是70多岁的年龄,50多岁的身体,30多岁的心态,更有20多岁的肌肉弹性。
11、不要怕失败。怕失败的人最好是不要搞研究,搞研究,绝大部分实验都是失败的,不会那么一帆风顺的。
12、对金钱,我是有看法的,要生活、生产,钱是重要的,钱来路要正。第二,钱是来用的,有钱不用等于没有钱。但是用钱,第一不要奢侈浪费,第二不要小气,该用的就用,不该用的就不用。
13、尽管天上有一颗以我的名字命名的行星,地上到处有我的画像,名字也经常出现在各种媒体上,但我绝对没有高处不胜寒的感觉。因为我童心未泯,不喜欢古板,不喜欢一本正经。
14、书本和电脑很重要,但是书本和电脑种不出水稻!
15、人要吃饭、穿衣,要生存,没有钱不行,但一定要来路正,靠自己的诚实劳动获得。有了钱,要用在正当处,既不能挥霍浪费,也不要吝啬小气。我喜欢朴素的生活。
16、大学毕业的时候,同学给我总结了两条,爱好:“自由”;特长:“散漫”,加起来就是“自由散漫”。我还就喜欢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年,大跃进的浪潮席卷全国,如火如荼。安江农校的青年教师袁隆平尊重科学,潜心研究生物遗传学。他独特、富有哲理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可袁隆平不入潮流的所作所为,却受到了一些人的非议,女友害怕因此受到牵连,痛苦地选择了分手。在学校的试验田里,袁隆平和学生董婕发现了一株结有粒的“鹤立鸡群”高产稻穗,他兴奋异常,如获至宝,天天像忠诚的卫士悉心地呵护着它。次年,袁隆平把它们当成种子培育,期待着丰收的果实。
可事与愿违,这粒种子结出的稻穗,高的高矮的矮,参差不齐。袁隆平百思不得其解……自然灾害造成的大饥荒,使袁隆平的心灵受到强烈地震撼,他清楚地意识到:国以人为本,民以食为天,是人类的生存法则。袁隆平暗自立下誓言:一定要研究出高产的杂交稻,让天下受苦百姓都能吃饱饭,让人类远离饥饿!依据对生物遗传学的深入研究,同时,仔细观察和反复推敲,论证了先前“鹤立鸡群”的稻株就是“天然杂交稻”!从此,袁隆平杂交水稻高产梦启程了……县委书记成洪涛是个惜才爱才的领导,当他得知袁隆平要进行杂交水稻研究,给予了充分肯定和支持鼓励,并责成学校为其配备了两名助手。学生董婕一直在默默地关心老师的事业,临行前的毕业晚会上,她送给袁隆平一个放大镜,看着这份特殊的礼物,袁隆平若有所思……有情人终成眷属,已经三十四岁的袁隆平和学生董婕走到了一起。
在妻子和两名助手的帮助下,他们头顶烈日,汗流浃背,终于在茫茫的稻海里找到了败育型雄性不育株。随后,袁隆平的《水稻的雄性不育性》论文发表在《科学通报》杂志上。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红卫兵把袁隆平精心培育的不育株砸了个稀巴烂,并准备批斗他。乌云遮不住太阳的光芒,袁隆平的论文受到了国家有关领导的
本报记者苏建强翻拍
3月22日,袁隆平在三亚市南繁育种科技示范园考察新品种杂交水稻的生长情况。本报记者武威摄
本报记者范南虹况昌勋
在湖南省农业科学院采访,无论男女老少,无论他的学生还是同事,都不称袁隆平为“袁院士”或者“袁老”,而是亲切地叫他“袁老师”。
袁隆平的第一个职业身份,便是袁老师。年7月,袁隆平大学毕业分配到湖南省安江农校任教,开始了长达18年的教书生涯。这18年,在袁隆平辉煌传奇的生涯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自己也很怀念这一阶段,在其《袁隆平口述自传》一书里,还辟有专门的章节回忆生命中这段重要的历史。
采访袁隆平院士时,他也满怀深情地向记者讲述了他在农校当老师时,带领学生开展的各种稀奇古怪的农业科研。
“八爪鱼”般的农校老师
当时的安江农校地处偏僻,同学善意提醒他:“小心一盏孤灯照终身”,这对天性活泼爱玩的袁隆平来说是一大考验。为了学校的教书生涯不至于单调无聊,到学校报到之前,袁隆平特意去买了一把小提琴。
到安江农校后,让袁隆平深感欢喜的是,农校旁边就是清澈的沅江,这让酷爱游泳的袁隆平一下就爱上了这里,他放下行李,就跑到沅江去游了个痛快。
“我在学校,什么课都教过,像一只八爪鱼。”回忆教书生涯,袁隆平愉快地笑了。在安江农校,袁隆平因为会唱俄文歌曲《喀秋莎》,还教了一学期的俄文,为了提高学生的俄语读写能力,还组织学生和苏联对口学校的同学用俄文通信。后来,袁隆平又教学生游泳、跑步、拉小提琴等。
“我很善于做思想工作,把班里的干部组织起来,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好效果。”
袁隆平教学没有老师的架子,他和同学打成一片。除了专业课教学外,他带着学生一起开展丰富的课余活动和文娱活动。
更有意思的是,袁隆平在安江农校组织学生开展的各种农业科研实验活动。“我经常带学生去农田、野外采集实物和标本,然后根据采来的标本制图、画表格、编教材,自编自教,很是快乐。”
袁隆平带领学生做试验,把月光花嫁接在红薯上、把蕃茄嫁接在马铃薯上、把西瓜嫁接在南瓜上……各种奇思妙想的试验。为了创造短日照试验条件,袁隆平把自己的被单拿出来,和学生一起用墨水涂黑了来遮挡。试验产生了奇妙的结果,月光花嫁接的红薯产量特别高,其中最大的一个红薯重17.5斤,西瓜嫁接南瓜长出了一个“奇瓜”,既不像南瓜又不像西瓜,拿到课堂上惹得学生们哄堂大笑。
这些科学试验,又像是一场场好玩愉快的游戏,原本枯燥艰苦的农业课,变得生动有趣起来,同学们从中学到的知识印象深刻,毕生难忘。从安江农校走出来的学生,很多都成为我国农业科学领域重要的科学家,有些学生终身追随袁隆平,成为他得力的助手,比如李必湖、杨运春、尹华奇、潘立生等。
有胸怀有远见的袁老师
离开安江农校,进入湖南省农科院后,虽然不再教书,但袁隆平没有停止培育杂交水稻科研接班人的工作,他培育人才的工作更上一个层次了。
国家水稻研究所杂交水稻首席科学家廖伏明,是袁隆平院士的第五个博士生,他年毕业,后来成为袁隆平的同事,与袁老是亦师亦友的关系。
“他对学生的培养和提携,就像他培育杂交水稻一样,是无私培养的、是悉心呵护、是满怀感情的。”在廖伏明眼里,袁隆平是位胸怀宽阔,对天地万物都有大爱的人。
廖伏明举了个例子。无论是湖南省农科院,还是国家水稻研究所,刚毕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不容易申请到科研课题,袁隆平为了鼓励年轻人成长,他拿出自己担任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获得的几万美金顾问费和所长基金,设立了“青年科研基金”,支持自己的学生做博士论文,支持年轻人申报科研课题。
“他对学生的教育、培养,主要还是身传,他很少跟学生讲大道理,总是身体力行影响学生。”湖南省农科院副主任马国辉和袁隆平共事28年,他亲眼看到袁隆平带了很多博士生出来,也看到袁隆平无私地带着本单位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成长。
“他很有远见,作为一名世界级科学家,从来不考虑个人名利得失,更多的是培养接班人才。”廖伏明说,袁隆平给自己定下了一个又一个科研攻关目标,如今86岁高龄了,还在攻关16吨/公顷的超级稻。
“科研不要怕失败。”袁隆平说,年轻人搞科研失败了,可能会受到打击,可能就此难以再申报到课题。但如果他搞科研失败了,没关系,他已经是一位老人了,不用担心前途和名利,却可以为后来者积累失败的教训和经验,帮助他们少走弯路。
“他不重文凭,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能力,也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马国辉说,多年前,湖南省农科院有一位从事栽培科研的年轻人,但不擅于人际关系,一直是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员。袁隆平发现了这位同志的能力,支持他读自己的博士,现在这位同志已是一位有成就的杂交水稻栽培专家了。
“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采访中,袁隆平向记者背了一段韩愈的名篇《马说》。他认为,一个人的成功得益于有知识、汗水、灵感、机遇,农业科学家要走到田里去,要用汗水浇灌科技成果。
正是秉承这一理念,袁隆平用他的方法不仅为世界培育了杂交水稻,还为国家培育了一代又一代农业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