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清明节是道教的重要节日。道教奉行的教义之中,就包括祭祖宗、礼神明的内容。道祖老子认为,人们依“道”而行,就会有“子孙以祭祀不辍”(《道德经》第五十四章)的福报。子孙祭祀先人,缅怀先人的恩德,表示对先烈、对已经逝世的亲人的深切怀念,对于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孝亲敬老的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每逢清明节、七月十五、十月初一,道教都要举办祭幽度亡的法会,以满足善信追思、感恩亲人的愿望。届时要在庙内为善信设置“青玄济度坛”或“寒林坛”,安放亡*的灵位。在坛中,高功法师们面对亡者灵位,举行摄召、安灵、发城隍牒、救苦疏、施食、上表等法事。法会中高功法师们率善信祈求道教神灵太乙救苦天尊,发大慈悲,广开济度之门。高功法师们合神力于自身,用法力赈济**,使其早生人天,永离丰都之苦。按照道教的观点,使九玄七祖俱得超升,乃是对先人最大的孝敬。历史上,与清明节有关的许多种仪式及节俗活动,往往皆因不合儒家礼教而受到上层意识形态及正统伦理的批评。例如,民间清明时节的“墓祭”、“上坟”习俗,就被历代许多儒家学者指摘为“俚俗之祭也,非礼”;“焚衣野祭之类,皆闾巷人之事也”。然而,道教围绕“墓地”而展开的祭祀、法术活动,却极为丰富。道教以为,“葬者,本先人之丘陵居处也,名为初置根种。”。在道教中,祭冢、省坟、墓厌等,实乃其信仰活动中的必然之义。因而,与儒家反对祭祀“野*孤*”的主张相反,道教则视其为“积阴德”之举。如《真诰》卷十二载:汉河南尹周畅,好行阴徳,功在不觉。曾作河南尹,遭大旱,收葬洛阳城旁客死骸骨万余人,为立义冢祭祀之,应时大雨丰收”。道教还赋予“墓祭”以更为神妙的想像,“至孝者,能感激*神,使百鸟山兽巡其坟埏也”。在道教的影响下,古代清明墓祭还被赋予了养生的内涵。此外,民间的清明祭祀活动,实际上是包含了许多游戏、娱乐活动的习俗方式。但古代官方儒家意识形态却对清明祭祀活动加以规制——“不得作乐”。相反,道教却赋予了民众这些欢乐的活动与情绪以生命本真的价值和意义:“守善学,游乐而尽者,为乐游*,法复不见愁苦”。以上图片均来源网络
道教是天尊对人间最慈悲的叮咛
在看点这里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