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漫话广通雄关豪儒
TUhjnbcbe - 2021/5/25 17:25:00
白癜风医院挂号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一、回蹬关

回蹬关,是古滇迤西道九关十八铺中的第八关。

据《康熙广通县志》记载:“回蹬关,县西十五里,原设流官巡检一员,弓兵十四名,明万历年间裁,存土巡检并弓兵。”寥寥三十余字,给人以味同嚼蜡,平淡似水,波澜不惊感觉。

进一步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回蹬关建于明洪武十六年(公元年),初设流官巡检1员,土官巡检1员。土人杨宝在明征南将*傅友德克云南时,率众投诚,招安人民有功,题授回蹬关世袭第一代土巡检司。关内有士兵名,弓兵14名,明万历年间裁去流官,剩土巡检与弓兵,清咸丰时,因战争毁关。明人有诗云:“石蹬迢迢过此关,一重烟雾一重山。昔年回蹬人何在?今日题诗人又还。几架官厅红树里,数株春树白云间。远彝归化边尘净,觅得民兵尽日闲。”诗句证实,昔日回蹬关上修有“官厅”,并有“民兵”把守。

回蹬关南有宝马山,北有重台山,背面有鹅头山为屏障,均在海拔多米。左边米处的山梁上,筑一个烽火台,关前两山夹峙,一条古道石梯回旋而下,疾风劲吹,云雾茫茫。是滇西大马路上重要的险关隘口。

相较于官方的记载,民间的传说更加丰富多彩。相传公元年,南诏王阁罗凤领兵东征昆明,行至关前大雨滂沱,雷电轰顶,*师将卒劝其回马下岭,故得名“回蹬关”。据说关内有数株古栎树,树干中空,可容2人藏身。又传,明末永历帝西遁,在回蹬关遇暴雨,避古栎树洞中,后人又称为“救驾树”。

古代在交通要塞屯兵把守,设置关隘,一方面是征收关税的需要,二是为了*事防御和控制交通。回登关功能设置也莫如此。说起关隘的*事防御作用,历史上,就有一位状元郎记录了回登关一段腥风血雨的历史。

二、杨慎

杨慎(年12月8日—年8月8日),字用修,初号月溪、升庵,又号逸史氏、博南山人、洞天真逸、滇南戍史、金马碧鸡老兵等。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明代著名文学家,明代三才子之首,东阁大学士杨廷和之子。

杨慎于正德六年(年)状元及第,官翰林院修撰,参与编修《武宗实录》。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上疏抗谏。世宗继位,复为翰林修撰,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年),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戍于云南永昌卫。曾率家奴助平寻甸安铨、武定凤朝文叛乱,此后虽往返于四川、云南等地,仍终老于永昌卫。嘉靖三十八年(年),杨慎卒于戍所,年七十二。明穆宗时追赠光禄寺少卿,明熹宗时追谥“文宪”,世称“杨文宪”。

杨慎在滇三十年,博览群书。后人论及明代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推杨慎为第一。他又能文、词及散曲,论古考证之作范围颇广。如《南诏野史》、《云南通志》、《云南山川志》、《慎候记》、《南中志》、《滇载记》、《记古滇说》等书。据《升庵杨慎年谱》的记载,杨慎平生著作有四百余种。后人辑为《升庵集》。《明史》本传曰:“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第一。”

杨慎所著《滇载记》书中,记录了大理国被元*灭国,元廷设立大理路*民总管府,简称大理总管,治大理府(羊苴咩城)第九代总管段功的故事。故事共分两段:

第一段:初袭爵,为蒙化知府。至正十二年,继立为总管。癸卯,明玉珍自楚入蜀,据之,分兵四掠,号曰红巾。明玉珍自将红巾三万,攻云南。梁王及宪司官皆奔威楚,诸部悉乱。功谋于员外杨渊海,渊海卦之吉,乃进兵至吕阁,败红巾于关滩江,杀获千计。红巾收合余衄,再战,复胜,杀段氏骁酋铁万户。红巾屯古田寺,段氏夕潜火其寺,红巾*乱,死者什七八。又追至回磴关,大败之。红巾大呼之曰:“待明年,来复仇。”时功在战间,得玉珍母寄其子书,云尔征南务得之,不得轻还,*少粮乏,我当添补。杨渊海效其书迹,易之曰:“中国兵来急,尔宜早归。”遂募能入红*营者,有小卒陈惠愿行。玉珍得书,恐国中有变,又新失利,遂急收*。功追之至七星关,又胜之而还。

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文就是:段功当初承袭蒙化知府爵位,至正十二年(公元年),继位为大理总管。癸卯(公元年),明玉珍红巾*由湖北攻占四川,然后分兵四处进攻,其中明玉珍分三万兵马攻打云南。云南主*梁王*不抵红巾*,逃亡楚雄,并向大理总管府段功求援。段功请心腹杨渊海卜卦大吉,于是率兵来到楚雄吕合,在关滩江将红巾*战败,杀敌数千。红巾*后来收拢部队,再与段功部交战,杀段*无数,取得胜利。得胜的红巾*当晚扎营古田寺,段功派人潜入寺庙放火,趁红巾*骚乱杀入,红巾*被杀得死伤惨重。后两*又在回登关大战,红巾*大败。红巾*立誓说:等到明年,我们再来报仇。段功当时在战场上获得明玉珍写给其儿子的一封信,信上说:你征战云南要坚持胜利,不要轻易放弃。*队、粮食不足,我可以为你补充。段功的亲信杨渊海看到信后,模仿书信笔迹,改写道:中国兵来急,你宜早早回来。然后将信交给一个胆大的人,送给红巾*。明玉珍看到书信,怕国内生变,加上回登关大败,于是急忙收拢*队回撤。段功*队追至七星关得胜而还。

文中,对段功*与红巾*的战斗描写,仅仅数十字,但可以想象,数万兵马兵戎相见,特别是回登关的决战,风声鹤唳,金戈铁马狂嘶,金革之声不绝,留下的是鲜血、是落寞、是尸首遍野,是毁于一旦的家园、更是永远无法弥补的伤痛。第二段:红巾既退,梁王深德段功,以女阿盖妻之,为之奏,授云南平章。功自是,威望大著于西南。梁王曲意奉之,功恋恋不肯归国。其大理夫人高氏,寄乐府促之归,其词曰:“风卷残云,九霄冉冉。逐龙池无偶,水云一片绿。寂寞倚屏帏,春雨纷纷促蜀锦。半床闲,鸳鸯独自宿。好语我将*,只恐乐极生悲冤*哭。”功得书及归,既而复往。其臣杨智、张希乔留之,不听,既至善阐,梁人私语梁王曰:“段平章复来,有吞金马、嚥碧鸡之心矣。盍早图之。”梁王始启疑于平章,密召阿盖主,命之曰:“亲莫若父母,宝莫若社稷。功今志不灭我不已。脱无彼,犹有他平章,不失富贵也。今付汝以孔雀胆一具,乘便可*殪之。”主潸然不敢受命,夜寂人定,私语平章曰:“我父忌阿奴,愿与阿奴西归。”因出*具示之,平章曰:“我有功尔家,我趾自蹶伤,尔父尚尝为我裹之,尔何造言至此?”三谏之,终不听。明日,邀功东寺演梵,至通济桥,马逸,因令番将格杀之。阿盖主闻变,失声哭曰:“昨瞑烛下,才讲与阿奴,云南施宗、施秀烟花殒身。今日果然!阿奴虽死,奴不负信*泉也。”欲自尽,梁王防卫者乃万方。主愁愤作诗曰:“吾家住在雁门深,一片闲云到滇海。心悬明月照青天,青天不语今三载。欲随明月到苍山,悮我一生路裹彩(锦被名也)。吐噜吐噜段阿奴(吐噜,可惜也),施宗施秀同奴歹(歹,不好也)。云片波粼不见人,押不芦花颜色改(押不芦,乃北方起死回生草名)。肉屏独坐细思量(肉屏,骆驼背也),西山铁立霜潇洒。”(铁立,松林也)平章从官员外杨渊海,亦题诗粉壁,饮药而卒,诗曰:“半纸功名百战身,不堪今日总红尘。死生自古皆由命,祸福于今岂怨人。蝴蝶梦残滇海月,杜鹃啼破点苍春。哀怜永诀云南土,锦酒休教洒泪频。”梁王哀渊海之名,绻意欲为己用,见诗痛悼之,乃厚恤之,令随平章慧归葬大理。

后来,云南明未清初著名诗人刘联声,字毅庵(楚雄县人),根据此段历史,写下了《啊盖妃》一诗:

嘹嘹孤雁绕宫帷,梁国奇传阿盖妃。

雀胆阳收全父命,兰虹暗剔劝夫归。

西山松老秋风冷,东寺钟残夜雨微。

云片波粼成往事,苍山遥望泪沾衣。

这首诗被辑录于刘联声诗集《脉望斋诗草》,抄辑者中国国民*元老李根源先生加有一段很长的案语,叙述阿盖妃的故事。清末,李根源辑录刘诗,编为《脉望斋残稿》,发表于《国粹学报》64期。段功与啊盖公主的爱情故事,就从民间开始在主流社会广为传播。

民国三十一年(年),中国现代史上的大家郭沫若先生,从《国粹学报》64期及其他历史资料看到这段惊天地,泣*神的忠贞、爱情故事,激动不已,奋笔疾书五天半,写就一部名叫《孔雀胆》的历史话剧。

三、《孔雀胆》

郭沫若(一年),原名郭开贞,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在近代文化名人里面,郭沫若是一个多领域、跨学科式发展的代表人物。

郭沫若于年9月写成的《孔雀胆》话剧,取材于元末云南梁王之女阿盖公主的故事。该剧四幕六场,演绎了元朝末年,云南梁王巴匝拉瓦尔密为感谢“救了我们云南老百姓”的恩人大理第九代总管段功,把女儿阿盖公主许配给他。不久,梁王听信王妃和奸臣谗言,授意阿盖以“孔雀胆”*酒谋害段功,阿盖感念段功为人正直,未从。然段功未听从阿盖的劝说,终被梁王害死于“通济桥”(今昆明书林街口与同仁街口之间),阿盖闻噩耗后,痛饮“孔雀胆”自尽殉夫的爱情悲剧。

年10月25日,《孔雀胆》在昆明大光明剧院(今星火戏院)由空**官学校大鹏剧社首次公演。由章泯导演、赵沨作曲,王人美、陶金、宗扬、王斑、傅惠珍等20余人饰剧中角色,名角荟萃,当即反响强烈,连演19场之多,演至阿盖自杀时,“座下观众热泪盈眶甚至抽咽者大有人在。”

10月29日晚场,演出再起高潮,民国云南省府主席龙云偕家眷在**官员陪同下前来观看,新闻界称龙云对剧中表演“颇为赞许”。支援中国抗战的陈纳德将*,也率美国第十四航空队高级人员观看,记者说陈纳德“对戏中表演,甚感兴趣”。

该剧演出时间,正是中国*队准备滇西大反攻,将日寇驱逐于云南之外的关键时刻,《孔雀胆》上演的成功,极大地了鼓舞云南*民的抗战士气。郭沫若为此专门撰写了《孔雀胆的归宁》一文,文中称道:“这次在昆明的演出,《孔雀胆》要算是回到了娘家了。”并呼吁:“我们请把眼泪挥干。我们应该把阿盖精神,段功精神恢复起来,忠于人民,忠于乡国,把横暴的侵略者驱逐出去!现在昆明和大理的后门不是又有虎狼在那里盘踞着的吗?是时候了!警醒我们的不是东寺的钟声,而是响彻全世界的*号。是不是还有车力特穆尔呢?有的。汪精卫和一些准汪精卫的细菌们便是。我们要像杨渊海一样,除掉了它!中国人应该是真正抬起头来的时候了。”

想不到,一个古关隘下,掩藏着如此厚重的历史。

年中元节,一个民间忌讳出行的日子。笔者和一群文学、历史爱好者,登上云南省禄丰县广通镇“回登关”关隘遗址。在关隘遗址,我们仅寻觅得少许瓦砾残迹,还存依稀可辨三三两两的古驿道铺路石,以及四、五株十来米高,直径二人围不过来的古树和一个平米左右池塘。如果没有熟人介绍,你绝对想象不到这里曾经是一个重要的关隘,也想象不到在这里曾是发生过数万人生死鏖战的古战场。

看着关隘山脊两边,楚雄石涧坝子和广通坝子中铺满金*的稻穗,行驰于盘山公路的汽车,掩映于天际婆娑的绿黛,我不由想起杨慎那首脍炙人口的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历史已远去,雄关古道,如今已被岁月的风尘抹平,留在人们心中的,只有那停留在古籍中的深深记忆。

来源:云南省楚雄州作协会员郑国平

本期主编/赵志伟编辑/杨爱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漫话广通雄关豪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