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中元节的魂儿
TUhjnbcbe - 2021/5/22 18:16:00
北京治疗白癜风一般需多少钱 http://m.39.net/pf/bdfyy/

孩提时,在乡下寄居。

七月十五那天,奶奶早早地让我们吃饭后,关门闭户,因为*节很多**都会从地府里出来。我有点兴奋:不知道外边究竟有多少看不见的亡灵寻找着家门?

入夜,祭拜祖先。上香。

奶奶和妈妈净手上香。星星点点,满堂香烟袅袅。

奶奶默默地走出屋外,妈妈捧着点燃的香随后。她们把香插在墙角下,团团一圈裹着房子,疏疏而密密,簇拥着把黑夜推了起来。黑的夜里漫延着黑色,一种未知无声地进入时间的轨道。当乡村的茅草屋脚下,吐出一排又一排的流星时,一下亮了我稚嫩的眼睛——奶奶说,墙角香,是祭拜无主的游*的。那时,村子显得极其坦然,仿佛在静静地等着亡*们,随后,轻声细问:客从何处来?

那天看书,读到一则传说:人死后,他的灵*要把生前走过的脚印逐个捡起来。因为生前走过的路所留下的脚印是永不消灭的。于是,**开始以倒带的方式把他生前走过的每一条路重新走一遍,从年老,到年幼。即使桥已塌,路已荒,河已干,一旦**到达,那些个脚印会一一浮现。他们,一个一个地,弯腰,拾捡。

如今,我在深圳,回想着所过的中元节,犹如那一缕*魄重走生前路那般,我一个一个地重拾记忆里的脚印。最后发现,只记得那年乡村,奶奶和妈妈,星星点点,香。

一刹那的思乡之情,就这么毫无防备地击倒了我。于是,我提笔写下了这么一首诗:

中元的*儿

蚀肤酸骨的月光,是一本寂寞的史诗。

它是史前谁的*?路有点漫长。

我不见你的身影。那么,请你回到原处等我。我想在你悠悠的温暖里,梳理我绸缎的青丝。

我知道有一条河叫忘川,我曾无数次经过,并低下了我高傲的头。

那守河的童子告诉我说彼岸有萤火,它会在你美丽的额头上飞舞。瞧吧,它在一小口一小口地,吮吸着你的泪。

我找不着回家的路。所以。

我独自唱着情歌,听酒杯中清酒相激之声,喝下了这寂寞。

(一)

据说,中元节这一天,地府将洞开。此时,**四出。如果有人祭祀,它们将回家接受子孙的祭拜;若无祀者,会有公众请佛道做法事主普渡孤*野*,使其不得流浪为害。

中元节俗称“七月半”,源于祖先崇拜,是民间民俗节日。当一种宗教节日过渡成民俗节日时,定是要发生变化的。因为人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总要按照自己的日常行为规范、愿望与远景、观念与理想去解释和加工,让这种节日完全融入到生活当中。“中元节”便将儒、释、道三教思想融合,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成为了今日的*节。

中元之名起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将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个月圆之夜,定为上元、中元、下元,即天官、地官、水官的诞辰日。上元节也是汉族元宵,乃天官赐福,古已有之。中元节是地官赦罪,祭祀先人。下元节是水官解厄,要食寒食,纪念圣贤。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对生死存亡表达哀伤重视的时代。人们对短暂人生的感慨和叹喟,成为那个时期的典型曲调。于是乎,祭祀活动成为一种隆重的行为。那个时候,七月十四是人们在水边祓除不祥的秋禊日子。据《惠州府志》记载,“中元,旧俗。惠民多居南雄。因元兵将至,预十四日,荐祖。次日,避兵,故今惠民犹循十四日为中元节。”原是为了避开元兵,惠州人民才在七月十四开始祭祖,却流传到现在。

这是一个古老的祭祖习俗,直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融入了佛教文化,有了盂兰盆节。

佛教盂兰盆起源于“目莲教母”的故事。《大藏经》中对盂兰盆节的由来有所记载:一名叫目莲的佛陀弟子,始得六通,成为神通第一的目犍莲尊者。他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然而当他以道眼观视世间时,却见其亡母生饿*中。据说其母生前甚富,却吝啬贪婪,死后被打入饿*道,受尽苦刑的惩处。目犍莲尊者极其悲哀,用钵盛饭,往饷其母。然而,母得钵饭,食未入口就已经化成火炭。目莲虽有神通却无法救母,悲苦万分。佛陀告诉目莲:七月十五日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为父母供养十方大德众僧,母亲方得解脱饿*之苦。

这是一个孝道的故事,也是一个教育人向善的故事。

南朝梁武帝萧衍提倡儒学,信奉佛教,并宣布佛教为国教,并设下“盂兰盆斋”。在节日期间,除了施斋供僧外,寺院还要举行法会、水陆道场、放灯、放焰口等宗教活动。

到了宋朝,中元节则成了一大节日。无论贫富都要备下酒菜、纸钱祭奠亡人,以示对死去的先人的怀念。

那个年代的东京街头,快到中元节前几日,在大街市井上就已经可以看到许多卖冥器靴鞋、幞头帽子、金犀假带、五彩衣服帽子等的店铺。在勾栏瓦肆处,还会有人买果食种生花果之类,并印买《尊胜目连经》,而勾肆里的乐人,则会连日上演“目连救母”杂剧。

到了中元前一日,人们买练叶,待到祀时将其铺衬在桌面上。又买麻谷窠儿,亦是系在桌子脚上,乃告祖先秋成之意。又买鸡冠花,谓之“洗手花”。

到了十五日,店铺也都关门,把街道让给**。街道的正中,每过百步就摆一张香案,以供养祖先素食。城外有新坟者,即往拜扫。*府机关中的禁*也要做道场,替为国捐躯的*人布施怀念。

《东京梦华录》中记载的就是如此盛况——那是宋徽宗时期中元节的真实再现:“十五日供养祖先素食,才明即卖穄米饭,巡门叫卖,亦告成意也。又卖转明菜、花花油饼、馂豏、沙豏之类。城外有新坟者,即往拜扫。禁中亦出车马诣道者院谒坟。本院官给祠部十道,设大会,焚钱山,祭*阵亡殁、设孤*之道场。”

这又是一个珍惜生时盛况、感恩往者付出的仪式。

(二)

中元节,虽是融合了儒释道三家与民间的需求而发展出来的一个节日,再发展,却也无法离开“孝道”基本思想。

那是对祖宗表示敬畏、不忘先人功劳、谨记祖先教诲的节日,亦是全体中华民族共同认可的讲究孝道的节日。

孔子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父之道,可谓孝矣。”中国的先哲们认为:凡为人子,乃父母生养。若能在三年内不改父母所教导,便是念得父母三年的哺乳之劳和十月怀胎之苦。因而,事父母以孝,实乃人之常情。

这是东方人的美德,亦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孝道思想。

中元节,原是起源于原始宗教对祖先的崇拜。当时,人们赖于生存的食物源于大自然,人们对自然满怀景仰,以深深的敬意来感谢自然的恩赏与惠赐。待到氏族社会出现后,人们在领袖的统领下繁衍生息。祭天祀祖成为古代社会生活的两大要务,而祀祖对于百姓来说有着直接的意义。人们相信死后有灵*,在祖先去世后进行祭祀活动表达对领袖的依赖、仰慕和敬畏,祖先与自己血肉相连,祖先的神力理所当然地成为子孙后代的精神依靠。

《礼记·祭统》上说:“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祭祀者心怀虔诚,祭祀仪式便成为人性情感塑造的活动。在随后的奴隶社会中,原来的祖先崇拜意识达到了高峰,与发展完备的儒释道融合在一起。对祖先祭拜为形式的道教中元节,和以孝道为尊的佛教盂兰盆节,很快得到人们的认同与接受,并丰满、发展其形式,成为一种延续家庭伦理道德教育传统的家庭仪式。

那一天,长辈们将会潜移默化地对后辈进行家世、家风、家训、家规的传统教育,这是一种特殊的家庭伦理学业,不是从学校里获得的,只在家庭日常中靠家长的言传身教和孩子的耳闻目濡中吸取。于是乎,中元节便成为了家庭伦理教育的最集中最有效的时机,在家庭成员虔诚的心理状态下,佐以礼仪中各种富有人情味的因素,家长及时有效地教育孩子崇拜祖先、继承家风、谨遵家教、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并履行己的家庭责任,收到特殊的神秘的效果。

这一切,都体现出中国人引以为傲的“孝弟”行为准则。两千四百年,伦理道德体系的建立,成为中元节发展与丰富的棉线,牢牢地把鸡犬相闻、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系在了一起。

本文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元节的魂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