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
道教记载在很久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名叫陈子祷的人,与龙王的女儿结婚后,分别在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天生下了“天官”、“地官”和“水官”三个孩子。
这“三官”主管人间的“赐福”、“赦罪”、“解厄”等三大任务。故古人以正月十五为天官生日,定为上元节(即元宵),以七月十五为地官生日,定为中元节,以十月十五为水官生日,定为下元节。
中元节就是祭祀地官的节日,每年七月十五,适逢地官校籍赦罪之日。这一天,地官拿出厚厚的花名册,根据神仙、凡人、动物们的表现,勾勾画画,赦罪免刑。
《农历七月半百*夜行图》节选
宋末元初·龚开
到后来,民间流传七月初十地府开“*门关”,各家之死*均放归回家,与家人团聚,俗称“冥府开禁,**过年”。
谚云:“七有半,*乱窜。”,于是中元节也成了民间的“*节”。
佛教超度亡*的“盂兰盆节”也在这一天,所以七月十五便成了一年之中阴气最重的节日。
民间这日普遍会进行祭祀**的活动。凡是有新丧的人家,就要上新坟祭祀;在路边祭孤*野*,还有另一项传统--“放焰口”。
“焰口”其实就是佛教口中的饿*,这项活动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超度亡灵,为孤*野*施食。也有说法是,阴间到阳间的路太黑,放河灯其实是为了照亮路,更好的超度他们。
《韩诗外传》言:“*者,归也。”,*乃生命的回归,回归非终结,而是回到未有生命之前的寂静。
古人认为,人的肉身是阴气的聚集,人的精神是阳气的律动;肉身为“魄”,精神为“*”;*属阳,魄属阴。人死则魄消散,*归地府。
汉魏六朝以前,阴曹地府在泰山;因为泰山府君掌管人间生死,人死后要为泰山府君干活。
汉末魏晋时,佛教传入中国。东汉安世高所译《十八泥犁经》中最早出现“地狱”的说法。
除了我们的古人们,还有位美国的洋学者太史文写了本《中国中世纪的*节》,通过讲述一些耳熟能详的故事来贯穿全书,为中国读者了解*节提供了一个历史学与人类学的视角。
太史文(StephenF.Teiser)
普林斯顿大学铃木大拙讲座教授、宗教学系终身教授。
精彩书摘:
*节适值满月、季节交替、秋收、僧众苦行的高潮、祖先再生以及乡里聚会,中国中世纪社会上下各个阶层的人士都大张旗鼓地欢庆这一节日。圆仁记载年华北大群百姓艳陈盛饰,供施靡度。该节与传统行事的结合从殷尧藩(约年)暗指占卜这一悠久的民俗行事中可以得到证实。他在一首*节时作的诗中说:
扫坛天地肃,投简*神惊。
在南方,宗懔(约—年)对乡村岁时风俗的记载描述了此节,甚至也涉及节庆的喧闹气氛:
“七月十五日,僧尼道俗悉营盆供诸佛寺。按《盂兰盆经》云,“有七业功德,并幡花歌鼓果食送之”,盖由此也。……故后人因此广为华饰,乃至刻木割竹,饴蜡剪彩,模花叶之形,极工妙之巧。”
如果*节是仅限于地方性的崇拜现象,它将难以流传后世。*节与僧团在仪式及物质上的联系保证了它在佛教史学中的地位,而它在祖先崇拜及乡里中的关键作用又确保它延存至近代。在中国进一步显示此节日传播的是皇帝与朝廷的介入。有唐一代一半年份中,都城及州道的敕赐寺观中对僧众道士的七月供养均由国库出资,来为万民祖先祈福。不过,整个帝国里最显赫的祖先则通过天子私下举行的仪式而蒙褒扬佑助。请出保存于宗庙的先帝神座,并将饰以金翠的盆供予他们。多数年份中,皇帝祭祖礼毕,则驾幸城内大寺参加节庆。德宗(—年在位)年作的一首诗中称章敬寺为“禅扃”,此例透彻地阐明了宗教、仪式与*治在皇帝*节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位置。诗云:
招提迩皇邑,复道连重城,法筵会早秋,驾言访禅扃。
中国中世纪社会中随处可见的*节不单是帝国境内上及皇帝下至庶民所欢庆的具有多重更新性质的仪式,与节日相连的神话同样也吸引住了中世纪中国人的想像,它表现在多种类型的文献中,从口头传说到文言写就的藏内佛经。
多数人通过职业说唱者所讲的散韵相间的变文了解节日的故事。唐代这类流行的说唱中最出名的题为《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以下简称《目连救母变文》——译者注。,盂兰盆是它的主题。该变文讲述一名叫目连也作目犍连、目乾连——译者注。(梵文Maudagalyyana)的佛弟子寻找亡故双亲之经过。目连在佛弟子中神通第一,他施展法力试图找到双亲,先上天后入地。目连见到其父在梵天享乐后,又穿泉门踏访冥间。他为觅母亲青提而步步深入冥间堂奥。沿途所遇的冥间官司见目连能腾空而起,法力非凡,故待之谦恭,但他们无人知晓其母堕于何处。
《目连救母》连环画《目连救母变文》利用写作技巧与内容勾画出一幅令人毛骨悚然的冥间画面,这幅画面既饶有趣味又启益心智。听众一开始便知青提堕入地狱最底层——阿鼻地狱,她因前世为恶在彼受罚。不过,全文的焦点集中在目连的游行上,游行过程中将中国民间宗教中的冥间地狱描绘得淋漓尽致,令人胆战心惊。目连遇到阎罗王、地藏菩萨、五道将*、太(泰)山都尉使者及他们的众多左右。当看到牛头狱卒逼迫罪人渡冥间大河时,目连感到战栗;得知人们束手抱炽热铜柱胸膛坏烂时更令他颤抖恐惧。到目连确知青提堕入阿鼻地狱,其身为四十九道长钉钉住时,故事已近尾声。此刻佛陀介入,推倒狱墙,放出狱中罪人,使之转生佳道。
同样是在故事的最后几个场景中,盂兰盆明确地加入情节中。青提堕为饿*,咽细如针,无穷食欲难餍。事实上,目连试图借通常祭祖的方式为她奉献食物,但食物至其嘴边就化为猛火。为拔青提出此厄运,佛陀创设盂兰盆节:他告目连,七月十五日僧众安居终了时,备盂兰盆斋。佛陀还说未来世中其他孝子奉持是法得度脱祖先。故事以青提生天结束。
中世纪其他形式的文献中讲述的该神话与民间流行的故事大相径庭。中国佛教藏经所收的两种经典——《报恩奉盆经》与《盂兰盆经》均无刑罚与折磨,甚至也没有地狱基本结构方面的内容。这些资料也未述及目连“巫”一般的腾空及青提的身世,而是集中于佛陀创立盂兰盆节的经过。佛陀关于举办该法事的教谕被详加铺陈,尤其强调僧众作为子孙及祖先间中介的角色。两部佛经通过指出七月供养源于佛陀的授意而使之合法化,它们反映出僧众及有明确佛教信仰的听讲者的兴趣。
唐代,《盂兰盆经》也是僧众在给感兴趣的俗众讲经时所用的一种流行经本。《盂兰盆经讲经文》(约年)现存部分详尽阐释了“孝”的问题。《盂兰盆经》的注疏很多,11世纪以前至少有六种,各种注疏中也讨论了子嗣对双亲的责任及长辈(特别是母亲)对晚辈的恩情。一些注家以文雅的笔触对经文做了贴切的诠释,而其他人[如著名的宗密(—年)]则充分利用各种中国传统文献来证明*节以何种方式实现了中国宗教的根本理想。
考虑到目连神话与据他的事例创立的仪式的力量影响了中国中世纪宗教的形态,看到*节的神话与仪式存在于其他时期与其他地区也就不会奇怪了。唐代变文中对神话更为生动的叙述成为众多戏曲、善书与宝卷创作的题材,所有这些为前近代中国的民间娱乐提供了新形式。至资料允许对地方历史进行切近观察的时期,可以清楚地看到,节日本身长期以来与祭祀道教诸神的中元节的行事纠结在一起,并带有浓重的地域色彩。18世纪初纂讫的一部类书注明七月节有多种名称:“盂兰盆”、“*节”、“中元节”、“放焰口”、“普度”、“抢孤”、“送麻谷”及“瓜节”。一些地区在佛寺及道观中操办仪式,另一些地区则举办于墓侧、宗祠及家宅内外。荐物除供养僧伽物品之外,还包括谷物、甜瓜及其他时令鲜果、饼、大米、酒、香,以及蒸面做羊形等。某些地区焚纸钱、纸马供奉祖先,而其他地方(特别是中国南方)则放河灯。近代在中国文化圈内的各处都可以见到这种或那种形式的*节,从爪哇的祭*仪式到夏威夷的普度仪式。
(摘录自《中国中世纪的*节》一书)
[美]太史文
上海人民出版社
年8月
中国有着慎终追远,事死如生的传统,因此“*”其实并不可怕。古人“天人合一”的内涵,除了哲学老人汤一介老先生“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身心之间的和谐”之外,还有人*之间的和谐。
正如孔子所说,讨论死亡和*神首先要把握好当下的情况,这就是生死人*的辩证关系。
对于不可查证的存在,君子将其当做一种文化,化为教化民众维护秩序的*治智慧;小人则将其理解为真实存在的*神来迷信,却不真心敬畏,不努力修德。
近期热文:
骆新说
这位学霸写了本关于纽约博物馆的书,出版30天便售完重印了!
骆新说为何这本累计印数三百万的唐诗三百首深受读者喜爱
骆新说
他,书读完了!
读无定法,道不远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