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清明节到啦,清明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我们又了解多少呢?
清明节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
清明节的节俗丰富,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习俗内容
踏青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踏青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即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这种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
清明节兼具节气与节日两大内涵,清明节气在时间和气象物候特点上为清明踏青习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
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人们乃因利趁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
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清明节植树的习俗,据说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
关于清明戴柳插柳,有三种传说。第一种传说,据说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耕作的祖师—神农氏,后来由此发展出祈求长寿的意蕴。第二种传说与介子推有关,据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时,发现介子推死前曾经靠过的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第三种传说是唐太宗给大臣柳圈,以示赐福驱疫。
扫墓祭祀
扫墓祭祖,是清明节俗的中心。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
清明节本属“祭祖节”,在后世发展演变中才被冠以“*节”之名,古时人们祭祖是为了表达孝道、感恩追始,并不将祭祀自己祖先的节日以*节称之。
清明祭祀按祭祀场所的不同可分为墓祭、祠堂祭。以墓祭最为普遍,清明祭祀的特色就是墓祭,清明祭祀被称为扫墓,主要是由于采取墓祭方式。另一种形式是祠堂祭,又称庙祭,是一个宗族的人聚集在祠堂共祭祖先,祭完后要开会聚餐等,这种祭祀是团聚族人的一种方式。还有一种情况是家在外地工作的人不能赶回家乡扫墓,就在山上或高处面对家乡的方向遥祭。
清明节祭祖,按照习俗,一般在清明节上午出发扫墓,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
文明扫墓
追思与防疫同行
如今的清明较为特殊,正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随着市民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人员流动和聚集增加带来的疫情反弹风险依然存在。为了持续巩固好来之不易防控成果,安全有序地进行清明节祭扫活动,希望广大市民在减少聚集感染风险的同时,理性追思,文明祭扫。
引导改变,提倡环保祭扫
相较传统“烟雾缭绕”式的祭扫仪式,新时期的祭扫更提倡绿色、创新、环保。为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选择“家庭追思”“网上献花”“撰颂祭文”“云思念”“错峰祭扫”“代祭扫”等新的祭扫方式
观念转变,缅怀在心
近年来,我国各地*府不断地倡导移风易俗,大力推动文明祭祀、无烟祭祀模式,鼓励民众用鲜花代替纸钱,用网络祭扫代替上坟扫墓,利用互联网等手段实现在家追思,以达到保护自然环境,减少火灾事故等目的。从现实情况来看,虽然有部分人认识到了文明祭祀的好处,但真正去采取的人还太少,大部分人仍难与传统祭祀观念做割舍,还未成为清明祭祀的主流方式。
缅怀英烈
致敬革命英雄
时间的长河流淌不息,却冲不淡我们对革命先烈的缅怀。当年他们浴血奋战的每一寸土地,如今已鲜花朵朵,绿树成荫,我们要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更要懂得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和使命,尽我们的努力,让祖国的发展更加繁荣美好!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