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QINGMING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1
文化Culture
清明节,译作英文时,既可以说Tomb-moppingFestival,也可以写作QingmingFestival,作节气使用时又可以专门写成ClearBright。为什么小编在文题中使用了QingmingFestival而不是Tomb-mopping那一个呢?——
那是因为“扫墓”这一个习俗并不能代表清明节的全部,就像墨西哥亡灵节(DayoftheDead)一样,“死亡”与“祭祖”并不是这个节日的全部。而在文化差异注定之下,清明节也跟许多类似亡灵节的、由其他文化诞生的节日非常不一样。
清明节是一个很注重生气的节日,即使今天我们过清明节的主要活动是“祭祖”的情况下。清明节,与许多别的“*节”恰巧相反,选在了春天里生命力最旺盛的仲春时节,难免令人疑惑,不过学习中医等方面知识的杏仁儿们大概要会心一笑了。
中医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里多如繁星的思想,光芒闪烁,其中就包括“生生不息”(CircleofLife)的文化底色。不论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还是具体到中医理论上阴阳化气、气机气化产生生命的思想,都透露着华夏先民对生命的别样思考,不仅仅是“天道轮回”(Reincarnation),更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的自信与神往。
也许正是这,使得清明节成为中国三大“*节”(清明节、中元节与寒衣节)之首。
既然是诗意,
那古诗词里当然有所体现咯,
就像*庭坚这首《清明》: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娇妻妾,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坵。
DuringtheTomb-sweepingseasonofQingMing,
Peachandplummerrilyblossominfullbloom.
Yetthegravesinwildfieldsliedesolate;
Thevisitors’heartsareenshroudedingloom.
Thunderclapshaveallthecreatureswakened:
Hibernatingsnakesanddragonsintheheaven.
Springrainsoakesthroughtheopencountry;
Grassesnourishtendernessandgrowexuberant.
Amanwhobeggedforsacrificialfoodatthetombs.
Boastedtohiswifehe’ddinnedoutandatehisfull;
Amanwhoshunfeoffmentevenwhentheforestwasaflame;
Wouldratherclingtothetreethantitlesandfame.
Alack,thevirtuousandthevilearelonggone;
Bothbutsharethissamedisheveledweedymound!
愁的情绪里反而冲出一股豪气。
而杜牧《清明》一诗
总是被人们当做清明节的代言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IntheRainySeasonofSpring
Itdrizzlesendlessduringtherainyseasoninspring.
Travelersalongtheroadlookgloomyandmiserable.
WhenIaskashepherdboywhereIcanfindatavern.
Hepointsatadistanthamletnestlingamidstapricotblossoms.
“断*”又总是被认做这首诗的诗眼,指杜牧着眼于行路上一点场景,便描绘出人们此日祭奠已逝亲人时候黯然神伤的氛围。现在大家往往认为,这个时候,杜牧恰巧身处异乡,不能回家祭奠自己的祖先,愁添一层,所以提笔先写了两句充满抑郁情绪的诗,令人仿佛置身阴天的森林,周身一切都像泼墨山水画,只剩了黑与白。
可最后一句突然多了天真活泼的“牧童”和娇嫩欲滴的“杏花村”两个明亮的意象(imagery)。互联网的朋友们更加愿意把这盛赞为“对生命超脱的理解”或者“死亡与生机的完美结合”,归于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而写刊发论文或者散文的作者们就显得谨慎得多,愿意认为这是借酒消愁,进一步体现了诗人的愁绪,仅仅点出这一转折。
怎么一个小细节戏还这么多呢?杏仁儿们有什么想法,可以在评论区留言交流哦。
这个问题的合理解释,可能涉及到一些清明节的风俗。
2
起源Origin
说到清明的习俗,它们不仅源远流长,还丰富多彩。
清明节在今日是一个统一的节日,总共放三天假,然而我们现在举行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有很多不同的故事。这又回到了那个“清明节不只是*节”的问题上来。
清明节由三个节日演变融合而来,他们是,清明节(气)、寒食节(ColdFoodFestival)和上巳节(ShangsiFestival)。
在古代,占据现在这一个节日名号的清明并非主流,恰恰相反,寒食节曾一度成为中国仅次于春节的隆重节日。寒食节,也是三个节日里面最为古老的一个节日。
关于寒食节的形成,有一个略显凄惨的传说故事。那是讲大名鼎鼎的春秋晋国忠臣介子推的。介子推在晋国公子重耳因为*治斗争追杀时,对主公不离不弃。赶路赶到荒山野岭里,四下没有什么吃的,他看着在饥寒交迫中昏倒过去的重耳,毅然割下自己的大腿肉,烤熟了喂给重耳。重耳因此死里逃生,继续在外流亡,直到国内*局缓解。回到晋国的公子重耳,已经是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了,论功行赏时,却迟迟不见介子推。原来介子推已经躲回老家侍奉老母,而不求自己很可能会被分到的高官厚禄。晋文公很为难,想要把介子推撵下山来,可山那么大,几次派人遍寻不见。介子推的仇人抓住这个机会,出了个馊主意:放火烧山,只留一处下山路。果不其然,大义凛然不求功名的介子推直到山火烧遍,也没有下山;派人去寻,他抱着老母被烧死在一棵柳树下。
接下来,便是《荆楚岁时记》所说:“介子推三月五日为火所焚,国人哀之,每岁暮春,为不举火,谓之‘禁烟’,犯则雨雹伤田。”纯朴的中国乡民都不愿冒此大不韪,每到农历三月五日便不再生火做饭,前一天提前做好口粮。
另一个方面说,这倒催生了不少别样的美食。江浙一带的杏仁儿一定年年清明少不了跟青团(Qingtuan)会会面吧?这也是一道历史悠久的美食了,明清时期许多美食书籍就对其有极为明确的记载。青色糯米外皮,包入各种风格的馅料,搭配不同的形状与熏蒸技巧,成就了各有千秋的青团大家族。青色的外皮是是取自艾草、鼠麴或者马兰头的汁液和面以后产生的效果,而这三种植物恰好在清明这几天长势最为丰美茂盛。南京的许阿姨糕团店等网红糕团店,甚至全年都有供应青团,嘴馋的杏仁儿们一定不要错过。
但是呢……很可惜,现在有许多严谨治学的人考证,介子推的故事纯属虚构。实际上以“禁火”来祭祖的习俗早在周代已经就是惯例了,定在冬至后天,这个我们稍后再讲。禁火的原因,就又是另一个故事了。
不过最为主要的祭祖扫墓(tomb-mopping)活动,就是当年寒食节的重大活动之一。这个活动具体开始的时间已经不可考证,本就是人们慢慢约定俗成的。不过《唐会要》载:“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世相传,浸以成俗。”联合其他可以找到的记载,同许多诸如烧纸钱的习俗一起,大概就是唐朝初期开始慢慢形成的风俗。有杏仁儿可能要问了,中国不是有很突出的祖先崇拜的特点么?是的,目前认为先秦三代很少扫墓,而实行奴隶贵族的宗庙祭奠。也有人说,这正是由于寒食需要储粮,勾起了人们的祖先崇拜。所以诗人韩翃的名诗《寒食》中说: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Nowhereisvernaltownbutsweetflowersflydown;
Riversidewillowtreesslantintheeasternbreeze.
Atduskthepalacesendsprivilegecandlesred;
Tothefivelordlymansionswherewreathsofsmokespread.
于是上述《唐会要》接着记载:“宜许上墓,用拜扫礼。于茔南门外奠祭,撤馔讫,泣辞。食余于他处,不得作乐。仍编入礼典,用为常式。”后来又为寒食节专门设置了假期。
说起来,寒食节之后两三天就是清明,唐以来寒食节熄火后,人们在清明升起新火。因此将两节联合设置一个假期,休息天数此后也一度延长至七天。唐宋长得“过分”的寒食假期,推动了踏青(goingforawalkinspring)的推广。
踏青又从何而来呢?这又关系到三个节日里第二早诞生的上巳节。
它本来只是一个祭祀时节,成型于春秋晚期,选定在农历三月第一个巳日,是的,就是十二地支的那个“巳”。三国以来,又固定为三月三。这一天,春水流动,大家要去水边,洗香薰浴,以洗去一年污垢。这种习俗,便又衍生出踏青的习俗。相应的,还有更多的习俗衍生出来,著名的有荡秋千(playingaswing),男女嬉戏(havingfun)等等等等。
反倒是清明本身,一直到唐朝,仍只是一个节气。从历史上讲,清明等节气一直到汉初才完备,名称与时间与现在相近;就算往早了说,《吕氏春秋》才第一次记载了相应的时间点,名字还是“萌者尽达”这样的物候情况。倒是这个物候,提醒着人们此时正是一年中栽培的好时机,清明一度衍生成了中国植树节。
总之,这三个相距不过几天的节日,终于走向了合体。
3
风俗Custom
然而我们可以看到,三个节日只有上巳节是被确定在农历三月三的,另外两个呢?
清明大家是比较熟悉的,作为一个节气,由太阳的*经角度确定。现在,我国每年都由紫金山天文台编制标准的天文年历,其中就确定了我们的节气。寒食节就比较模糊了,按照南朝《荆楚岁时记》记载,“去冬节一百五日,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需要注意的是,这里“一百五”指的是,而不是习惯所指。结果后来,到了唐宋时期,它已经贴在清明前一天过了。到明清时期,已经只有山西一带依然保留清明前一到三天熄火食冷的习俗了。
每到此时,就是人们欢呼着拥抱春天的时候了。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AlongtheRiverDuringtheQingmingFestival)是中国最为著名的风俗画,描绘的就是北宋汴京清明时节人们欢乐庆祝的场面。不论是桥上街上的商贩行人,还是各种商铺店家、坐轿的贵族等,甚至还有宋朝特色瓦子,都在热热闹闹地庆祝。
这个画风……跟我们所认识的上坟情景不太一样?
确实,正如前述,这一段时间郊游踏青的习俗由来已久,扫墓反倒是后来居上者。唐朝*府认为一个欢庆的节日并不适合祭扫,一度禁止民间寒食祭扫;可民间不仅没能停止,反倒越发成为风俗。唐宋时期,便有了这样的情景:人们首先熄火备祭品,然后前往郊外坟地祭奠烧纸,完后一扫严肃,前往山水风光明亮美丽的地方,一边分食祭品,作为野餐,一边赏玩鲜花,相互嬉戏。
4
风景Scene
说到赏玩美景,那小编可不困了。踏春,而不“踏”夏秋冬,离不开这一段时间的物候带来的群芳吐艳的美景。
每到清明时节,中国大部分地区日平均气温已经升至12℃以上,大江南北,草木萌动。正如我们所见,校园里的花开得正盛:
每当杏仁儿们在校园里徜徉的时候,一定也难免流连于这样的美景吧?反倒是最出名的降雨,并不一定在这几天现身。根据中国气象台的统计数据,清明前后,中国南方地区倒是有不小的概率下雨,但往往要么伴随有雷暴天气,要么雨量骤然增加;北方和东北地区则可以用“春雨贵如油”形容,雨水难得一见;西北地区就更不用说了;只有西南地区,小雨绵绵,符合我们对于清明的雨的描绘。在南京过清明的杏仁儿们,还是带好雨具吧~
而且,在南京过清明节的杏仁儿们,在难得的清明假期里,既可以祭奠南京大屠杀的死难同胞,还可以去紫金山、栖霞山等处踏青……不知道各位杏仁儿是怎么安排的呢?不过——
在这个复杂而特殊的节日里,
愿死者安息,愿生者愉快。
愿疫情退散,愿世界清明。
图文
郝思明
编辑
小雨
审核
陈娟张瑶王丹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