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之后的第天。每年到了这个时候,气温开始逐步升高,雨量也逐渐增多,恰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同时清明也是人们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古时候又叫三月节、踏青节、祭祖节、*节等。年清明节被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
清明节大概始于周代,距今已经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介子推割股充饥救了重耳一命,然而十九年后重耳当上了晋文公封赏当年跟随他的人却唯独忘了介子推。之后介子推背着老母进入了绵山隐居,晋文公听说后非常后悔,就去绵山想把介子推找出来报答他,但绵山很大根本无法寻找,手下人献计三面烧山逼介子推出来,但最终介子推也没有出来。
等火熄灭后,他们发现介子推和他的老母亲死在了一棵老柳树下,自己留下了一封血书,上面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晋文公悲痛万分,随后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登山祭祀,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将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这就是寒食节与清明节的由来。
一开始,清明节只是一个节气,是人们外出踏青、玩耍的时节。而寒食节的主要习俗是禁火冷食、祭扫坟墓,对于中国人来说,扫墓是对离世之祖先、亲友的怀念及感恩,所以古人将寒食节扫墓视为返本追宗的礼仪,非常重视,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还曾诏令天下,寒食上墓。由于清明距寒食较近,所以人们逐渐将清明寒食合二为一。
到了明清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那时扫墓孩子们还要放风筝,有的风筝上装有竹笛,经风一吹发出声响,风筝的名字就由此而来。
清明节还有许多风俗,比如古代曾经流行的戴柳、射柳、蹴鞠、打秋千等。据记载,宋代就非常注重清明节,每逢清明上至朝廷下至百姓,都以打秋千、蹴鞠为乐,诗圣杜甫《清明》诗中曾写道“十年蹴踘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
这就是清明,一个农历的节气,一种情感的寄托,一份文化的传承!
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