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
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清明习俗
踏青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踏青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即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
放风筝
风筝又称“纸鸢”、“鸢儿”,放风筝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风筝即是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属于一种单纯利用空气动力的飞行器。
扫墓祭祖
清明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祭扫祖先是对先人的缅怀方式,其习俗由来久远。
祭拜先祖,慎终追远清明祭祖,是为了慎终追远。清明,作为三大*节之一,却不被冠以“*节之名”。只因祭祀的是祖先和去世的亲人,重在表达孝思亲情。在林语堂看来:中国人对于这种祖先之灵并不十分视同神道,而不过当他如在世的老长辈一般侍奉,并不向他祈求福佑,也不求他治病;这种崇拜仪式不过是对已死的祖先表示敬意的典礼,不过借这一天使全家团聚一次,并纪念祖先对这家庭所贻的世泽。清明扫墓祭祖,只是在回望过去,记住先祖,记住来时的路,寻觅归属感,给未来点一盏灯,这叫慎终追远。因不舍,而怀念清明祭祖,是对亲近亡者的不舍和怀念。那些积蓄已久的情感,需要一个倾诉的时机,清明正好。风暖天朗,去野外扫墓,添一抔土,放一束鲜花,痛痛快快哭一场,将不舍和思念付之泪水。最无助的时候,想到一句话:“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记得你。”只要还记得,纵使生死相隔,爱的人,就永远活在我们心里。生死淡看,珍惜当下中国人不擅告别,死别尤甚,但总有一天死亡会降临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既然无法逃避,就勇敢面对,于是有了清明、中元、寒衣,这些都是在提醒活着的人,死亡随时可能到来,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爱与珍惜。去爱、去关心父母,莫要留下“树欲静而风不息,子欲养而亲不在。”的遗憾。珍惜,生命中遇见的每一个人,满目山河空念远,不如怜取眼前人。清明扫墓,除了祭祖,也是在告诉活着的人,生命短暂,莫要空等,来日不方长,且行且珍惜。史铁生说:“我相信,每一个活过的人,都能给后人的路上添一丝光亮。也许是一颗巨星,也许是一把火炬,也许只是一支含泪的蜡烛……”就让清明成为一个童话,生者与逝者相逢在春暖花开的日子,一个记得,一个就永远活着。-THEEND-一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