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清明假期就要来了,国家刚发布消息,低风险地区的人员流动不需要核酸检查了,趁着假期出去旅行的、给亲人扫墓的、返乡祭祖的都在准备了。
有人调侃,清明假期不要祝朋友假期快乐。在打工人为数不多的可以自己支配时间的节假日里,唯有清明是一个略带有伤感意味的假期。对咱们中国人来说,跟死亡沾边儿的事儿总让人心里略略的不太舒服。
清明节大约始于周朝,在两千五百多年以来,一直是汉族人祭祀祖先的重要节日之一。而祭祀祖先是中国最重要的文化特点之一。
中国没有上帝,没有先知,佛也是舶来品,中国的上古神话并不太成体系,每个历史时期主要祭祀的神明也各有差异,历代皇帝有祭天的仪式,但“天”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神,是一种无所不能无所不在的至高无上的神性概念,带有道教文化中神明的元素,揉合了自然崇拜和*神崇拜。
但祭祖却从文明初始一直延续下来,祭祖的形式因地域、历史变化而风俗而不同,但纪念祖先的意义是一致的。
著名的四羊方尊青铜器是商朝人用于祭祀仪式的礼器
中国的祖先祭祀起源可追溯到三千八百年前的部落文明时期,到商代,已经形成很完整的祭祀祖先仪式。商代人把*神分为天神、地祇、人*三类,且以人*-祖先为祭拜的主要对象,他们认为祖先虽然死了,灵*仍然存在,可以降祸、赐福与子孙,这种崇拜祖先的观念一直延续到现今,而后续长达2千多年儒家孝文化不断固化了中国人对祖先尊拜的思想意识,形成我国文化的特色。
汉族传统节日里与祭祖有关的很多。
春节:以华北地区风俗为例,春节供奉的神统称为天地神,即供奉天地,通俗叫天爷爷、地奶奶,其实是道教体系的神,但老百姓并不深究具体有哪些神仙。祖先位是高于神位的,有家谱的会把家谱供奉在正中主位,有的人家会再在右边供奉天地神位。除夕这天最重要的仪式就是祭拜供奉祖先,各地流程略有不同,但大都包括:摆放贡品、放鞭炮请祖先、烧纸、烧香、磕头、送祖先等等。
山东乡村春节摆供
中间挂的是家谱,挂在堂屋正中,有的人家会在右侧再摆一桌供天地神
清明节:在城市里,清明节人们都要去墓园给祖辈或亲友扫墓、献花。乡村里要复杂一些,扫墓时首先整修坟墓、清除杂草,培添新土,然后摆放贡品、烧纸钱、最后叩头行礼。不管城市乡村,一般都是在上午进行祭祀扫墓活动。
清明节的象征食物比较重要的是青团,团原是南方吃食,现在到处都是了。其实由于寒食节的冷食习俗移植到清明节,我国北方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食的习惯。在山东,即墨吃鸡蛋和冷饽饽,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据说不这样的话就会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饼卷生苦菜,据说吃了眼睛明亮。晋中一带还保留着清明前一日禁火的习惯。
重阳节:世界上古代重阳节是很重要祭祖大节,“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登高、祭祖是重要内容。最早是作为秋季丰收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
演变到现代重阳节现在成了敬老节、老人节,因其日期是九月初九,“九”是数字中的最大数,九,是久长久远的谐音,因此九上又九、九九重阳,含有长长久久、长寿尊贵的隐喻在里面。
重阳祭祖的传统习俗在岭南一带至今仍有盛行。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或七月十四)。“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时代民间的祭祖节,而被称为“中元节”,则是源于东汉后道教的说法。佛教则称七月半为“盂兰盆节”。按说既然来源是祭祖尽孝,不应该被称为“*节”。为什么现在“*节”一说比较流行,大概是因为从道教中元普渡开*门关的思想演变而来,由于近代历史大变革,集体性的祭祖活动基本消失,又经过现代人曲解,强化了“*节”的概念。而在很多乡村地区,仍保留了七月十五烧纸、上坟祭拜等传统。
上元节:即元宵节,正月十五。山东部分地区在正月十五晚上要去墓地“散灯”,在墓前点燃蜡烛、烧纸祭拜、燃放鞭炮等。
寒食节:清明节前一二日。寒食节在中国历史上曾是第一大祭日。主要风俗是禁火、拜祖、踏青等。现在基本上已经与清明合并。
寒食节扫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视为“野祭”。时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坟地,致祭、添土、挂纸钱,然后将子推燕、蛇盘兔撒于坟顶滚下,用柳枝或疙针穿起,置于房中高处,意沾先祖德泽。
寒衣节: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寒衣节流行于我国北方地区,不少北方人会在这一天祭扫烧献,纪念仙逝亲人,谓之送寒衣。
在北方进入农历十月之后之后,天气已冷,为此,人们要为逝去的亲人送寒衣过冬。有的地方还要在这一天将做好的棉衣拿出来,让家人换季,或在这一天整理火炉、烟筒。以保证天寒时顺利取暖。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
应需而生的“寒衣”烧祭商品
现在,一般不再烧寒衣,而是“烧包袱”人们把许多冥纸封在一个纸袋之中,写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应称呼,这就叫“包袱”。人们认为冥间和阳间一样,有钱就可以买到许多东西,也有的购买专门用于烧祭的纸质衣服。
下元节:农历十月十五。下元节也是起源于道教,但现代人一般不再过这个节日了,古时人们会举行焚“金银包”等祭拜祖先亡灵的活动。民间折红绿纸为仙衣,折锡箔为银锭,装入白纸糊的袋中,正面写“谨言冥宝一封、彩衣一身上献某某受纳”,下书“子孙某某百拜”,背面写“某年、某月、某日谨封”,俗称“金银包”,叩拜后焚化。
现在,下元节在道教仪式中还能体现。
上海城隍庙举行“下元节·谢太岁酬神祈福法会”
冬至:我们都知道冬至要吃饺子。实际上冬至还有祭祖的传统,有句俗话叫“冬节大如年,不返没祖先”,某些地区的习俗是外出的人,到冬至节无论如何要赶回家敬拜祖先。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和人口流动加速,很多仪式都被简化了。在乡村大多还保留着逢年过节上坟烧纸祭拜的传统。而城市里基本上只有清明节扫墓的习惯,但很多人仍然在路口上烧纸祭拜,即便这造成烟雾弥漫、遗留灰烬垃圾而引发环保争议。
大家可以想一下,你在祈求达成某件大好事儿的时候,下意识里念叨的是“祖宗保佑”还是“神仙保佑”还是“上帝保佑”
我们有这么多祭祖的节日,所以有老外在问“中国人每年孜孜不倦地祭拜祖先,真的会得到祖先的庇佑吗?”
而实际上,我们祭祖更大的意义是为了“不遗忘”。
遗忘是人类的一种本能,人生苦多,不遗忘会活得多么痛苦。而亲人的逝去,是人生最大痛苦,遗忘是本能,而记住亲人又是如此的重要,所以我们设计出了这么多的不要遗忘的节日。
时间会让清晰的变模糊,然后消失
作家史铁生曾说:“我相信,每一个活过的人,都能给后人的路上添一丝光亮。也许是一颗巨星,也许是一把火炬,也许只是一支含泪的蜡烛……”
长大后来离开家,去到很远的城市工作,为了过上好生活,加过班,熬过夜,拼过命,见过形形色色的人,奔波在各种社交场合,常年漂泊在外的我们常常会忘了自己是谁,忘了自己从哪来、可以回哪去?
但记住就是最好的力量。记住了,他们就没有真正离去,只是换了个地方,活在爱他们的人心里。
我们重拾生活的勇气,其实是祖辈的祝福。
记住他们曾经来过,爱过,活过,为这个世界的美好奋斗过。
清明,万物萌动,希望萌发,而对于昨天,对于故人,不要遗忘。
你的家乡有什么特别的祭祖习俗吗?请给我们留言。
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异议联系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