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这里是萧山丨萧山人的元宵习俗
TUhjnbcbe - 2021/4/28 5:45:00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公益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hg/210412/8837780.html

年文明,星光璀璨

萧然山传奇,星火绵延

带着乡愁的频频回眸中

遇见你的前世今生

——《这里是萧山》

萧山人的元宵习俗

这里是萧山

↑↑↑点击上方音频,收听本期《这里是萧山》节目

元宵习俗

本期嘉宾

李维松

浙江省历史学会会员

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萧山历史学会理事

主持人:沈童

每年的正月十五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也称作“上元节”、春灯节,是很多家庭团圆的节日。每年的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加上“吃元宵”的习俗,这个节日就和团圆两个字牢牢的联系起来。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不管是南方、北方都对这个节日比较重视,举行很多的活动来庆祝这个节日。

今天,《这里是萧山》节目邀请了:浙江省历史学会会员,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萧山历史学会理事李维松,和大家一起来说说萧山人如何欢庆元宵节。

李维松

根据现有一些资料的记载,认为元宵节开始于汉朝。关于它的前身有一种说法,说它是属于道教的五斗米道。

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元宵就是正月十五这一天,这些信奉五斗米道的人在这天便于天官赐福,所以要张灯结彩,这是一种说法。

第二种说法:正月十五是古人祭祀天地,祈求福祉的一个日子。汉武帝刘彻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后来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

这两种说法都是起源于汉代,虽然说法有点不一样,但是都跟农耕社会重视天地人有关。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关于元宵节的来历,有两种说法。

说法一:汉末盛行道教前身之一的五斗米道,把天、地、水人格化,尊为“三官”,并与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和十月十五三个月圆之期相配,称为“三元”。正月十五是天官给人赐福之日,称“上元”。笃信五米道的人,便于天官赐福的上元之夜张灯取乐,结群游观。

说法二:正月十五本是古人祭祀天帝、祈求福祉的日子,汉武帝刘彻笃信*神,每年这一天都要在宫内遍燃灯烛,祭祀天帝。这一做法流传到民间,年长日久便形成元夜张灯的习俗。

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李维松

其实元宵节正月十四就开始过了。前一天晚上就吃炒年糕,另外祭灶、祭祖,还有就是“吃元宵”了,萧山就是做汤圆吃了。

重头戏就是张灯结彩。这些民俗可以说是千百年来在我们萧山民间长盛不衰。

吃年糕,大家知道年糕是“年年高”的寓意,萧山人尤其喜欢吃“油菜蕻炒年糕”。因为这个时候,油菜已经抽芽了,油菜蕻象征欣欣向荣;年糕的寓意年年高,所以用油菜蕻炒年糕,萧山人特别喜欢吃。

民国《萧山县志》转载《乾隆县志》:油菜“春初食其心最美”,初春的时候吃油菜蕻是最美味的。当然也有一些吃肉丝炒年糕的,还有加韭菜,韭菜肉丝炒年糕,有的还吃糖炒年糕……什么样的年糕做法都有,但是我们萧山人还是吃油菜蕻炒年糕比较多。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相传汉文帝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称元月,汉文帝就讲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这一夜就叫元宵。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

《隋书·音乐志》曰:“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

李维松

正月十五傍晚的时候要请灶神,这个时候的仪式是比较简单的。同时还要在堂前祭祀列祖列宗,这个仪式会比平时的祭祀稍微隆重点。因为过年点的那对祭祀祖宗的红烛在这一天需要吹灭它,祖宗遗像就要收起来了。

元宵节祭祖在贡品当中,有一项目特殊的贡品:白果,也就是银杏果。我们现在萧山有些乡间还有银杏树,有些都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萧山人祭祖的供品中,大抵都有炒白果,民国《萧山县志稿》载:“萧俗元宵祖先像前供炒白果。”民间有“爷爷种树,孙子吃果”之说,元宵节供炒白果,为的是让祖先尝尝当年亲手栽下的白果滋味,以表孝心。

吃“汤圆”

吃“汤圆”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习俗。汤圆,又名“汤团”、“元宵”。吃汤圆的风俗始于宋代,当时的汤圆称“浮圆子”,亦称“汤圆子”、“乳糖圆子”、“汤丸”、“汤团”,生意人则美其名曰:“元宝”。宋末元初时,汤圆已经成为元宵节的应节食品,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元宵”。

SPRINGFESTIVAL

SPRINGFESTIVAL

李维松

汤圆的制作比较简单,糯米粉浆揉搓成一粒粒的汤圆。元宵的里面有肉馅之类的,但是我们萧山人也叫汤圆,在称呼上没有进行区分,但实际上那是有点区别。因为这个汤圆是在元宵节吃,所以这个汤圆也叫元宵。以前吃汤圆当然都是自己做了,不像现在到超市里面去买就可以了。

元宵,大家都知道,是象征团团圆圆,因为它是圆的。这一天是元宵,月亮是圆的,汤团是圆的,和家人团圆在一起,所以团团圆圆。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李维松

元宵节最具有观赏性的就是张灯结彩了,所以元宵节又叫做“灯节、灯会”。我们萧山举办元宵灯会的历史也是很悠久的,明代、清代的县志里面都有记载。

灯的种类很多,都是农家或者是其他一些街坊邻居自己制作起来的。有象征丰收的五谷棉花灯,有象征这个财源广进的聚宝灯,有象征喜庆有余的金鱼灯,有象征夫妻和睦的鸳鸯灯,还有龙灯、马灯、飞禽走兽灯,还有十二生肖里面的一些灯,都是象征吉祥富贵。

讲到彩灯,我们萧山各个地方,尤其是南边地区、一些乡镇里面舞灯内容比较多,种类也比较多。最有名的像临浦的“横山傅龙马灯会”,有很久历史的;闻堰镇东三村的马灯也是很有名的;还有戴村镇的高照灯,高照灯往往是跟马灯、龙灯配合起来的;另外像义桥那边还有一些狮子灯等等。

元宵这一天,节前到节后,确实都是喜气洋洋。尤其到元宵节当天,张灯结彩节日氛围到了高潮。新时期这个风俗我们也是一直都延续下来的,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改革开放以后万象更新,经济形势也好了,大家都欢天喜地的庆贺元宵。

最开始灯会是在城厢镇人民路,后来到市心路一条街搞了好几年。当年这种灯的制作是分任务下去的,哪一个厂扎一盏灯笼,哪个单位扎一盏灯笼,等时间到了会通知各个单位把制作好的灯笼拉到人民路或者市心路。

年以后,灯会的规模慢慢大起来了,大家都还记忆犹新,灯会改在市区的公园里面搞。确实元宵节通过张灯结彩的操办,人民都很欢庆、团结、和睦,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的欢乐。

河上板龙的传说

相传唐代李世民向一条“泾河老龙”祈雨,老龙悲悯人间,降了水,却触犯了天条,被斩成数段。百姓们为了缅怀老龙,家家户户用板凳扎灯,祭起板凳龙。这一习俗延续到了南宋,随着迁都,便舞到了河上。

李维松

介绍一下舞龙灯的事情。我们萧山舞龙,叫做“板龙”,也叫“板凳龙”,跟其他的地方舞的龙是有区别的。萧山“板龙”已经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文化传承,我们也来了解一下。

“舞板龙”这个习俗起源于我国的北方,始于唐代,到萧山大概是南宋初期。南宋迁都到临安,也就是我们的杭州,因为当时中原一些望族护驾南渡,那时*权风雨飘摇,北方被金兵占领了,这些望族从中原来到我们南方,也就把“舞板龙”这个习俗从北方带了过来。

我们萧山离当时临安一江之隔,当时的社会很不安定的,所以有些望族感觉在杭州还不是很安全,所以有的就举家迁移到萧山。萧山有很多大的家族都是南宋时期迁移过来的。

87年萧山新版的《萧山县志》有这样一段话:“龙灯(板龙)河上、义桥著称,楼塔、长河次之”。因为是河上、楼塔比较有名,所以统称为“河上板龙”。

“舞板龙”从正月十三上灯,正月十七落灯。十七是到子夜落灯,实际上已经到了十八。所以是正月十八落灯说的是这个意思。

“板龙”巡舞在四邻乡村,有几年河上的或者楼塔的板龙还会到县城里面来舞。这样就把“舞板龙”推广开来了。

萧山区河上镇板龙始于南宋年间,板龙问世后,年年都会舞起来,形成了气势宏大的胜会。年以后,河上舞板龙的传统延续了下来,每年农历正月的龙灯胜会已成了河上百姓的一项重大节庆活动,也是目前萧山延续时间最长的一项民俗活动。龙灯胜会一般从农历正月十二开始正月十七结束。年,河上龙灯胜会入选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单,这项流传了千年的民俗也逐渐被更多人所知晓。

李维松

龙的脸像马一样的,角像梅花鹿,眼睛鼓鼓的像兔的眼睛一样,耳朵有点像牛,爪像鹰一样……龙是把百兽的长处都集中在它身上。所以在古人心目当中,龙能够呼风唤雨,消灾的功能。人们希望通过舞龙能得到天龙这个庇佑,风调雨顺。

板龙,顾名思义,接板。每块灯板长约2米,宽约0.2米,两头有孔,后板搭前板,用木棒穿在孔中作榫,加以固定衔接起来的灯板可以在水平方向作木工曲尺一样的活动。灯板上扎龙头,或扎龙尾,更多的则扎上弧形的龙身,也会穿插些十二生肖等,连成一条波浪形长龙。

河上龙灯胜会最出名的就是板龙舞,其龙头、龙尾均是由河上民间艺人精制彩扎。龙头高达两米左右,造型精致,与龙尾分别安置在长2米、宽0.8米的木板上,还有栩栩如生的12生肖彩灯,到了晚上,都会闪闪发光。

李维松

板龙分为龙头、龙身和龙尾三部分。龙头和龙尾的制作要求比较高,龙头和龙尾制作的好不好,尤其是龙头,直接决定了它的艺术价值和它的观赏性。

过去的时候板龙是由民间组织,由一些资深的师傅来制作,请那些民间艺人组织扎制。龙头的扎制需要一个主手、三个副手,另外还需要有多个帮手一起合作。制作的时间很长,有的时候要十天半月这么久,很费时费力。

关于龙头,早年间我采访一些老者,他们告诉我一个龙头就重达几十斤到近百斤,也是不轻了,高度大概有一丈多,后来大家越扎越大,现在新时期的龙头有的都一百多公斤了,两个人抬都感觉很重了,高度也有两米多。

相对于龙头而言,龙尾的扎制就显得稍微简单一点,但是也要求扎的精致、飞翘,富有灵动感,这个也是要有技巧的。

板龙

龙头、龙尾扎制好之后,不能随意让人家看到的。尤其是龙头做好以后,要被放置于宗祠里,龙头上面盖一块红布,要等开光以后,给龙点睛以后,才能够让大家看,才能够拿出去舞。

板龙的板凳是专门特制的,因为它两头需要钻两个洞,然后用一根插销把两张凳连在一起。板龙的板凳是各家各户自己准备的,但是尺寸大小是一样的。

龙身大家可以自己制作,它不需要统一制作。它是灵活的,板凳只要接上去,插上销子就行了。等这些东西都准备好了,就扛到宗祠里,有人负责把它接起来。在这里就有一个习俗,连起来的板龙有几十米长,有的甚至有一百多米,还有你不能够从龙的身上跨过。这就是关于龙灯的制作。

感谢您收听这期《这里是萧山》

提前祝各位元宵快乐

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儿时的家园在变迁中悠悠远去

梦中的故乡在追寻中浮出水面

……

——《这里是萧山》

本期节目音频也欢迎锁定

FM.9萧山人民广播电台收听

播出时间

首播

周三(2月24日)

下午13:30

重播

周日(2月28日)

上午8:00;下午15:00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这里是萧山丨萧山人的元宵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