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画苍生画*神
中元节
的
来历
阴历七月十五日是一年一度的中元节,中元之意由元宵节延伸而来,古代以正月第一次月圆称为上元(故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七月为岁中,七月的第一个月圆日称为中元,因以为节名。
之所以会成为*节是因为民间普遍流传着“目莲解救母厄”的故事:“有目莲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莲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
中国从梁代开始照此仿行,相传沿袭成为中元节。上元节是人间的元宵节,人们张灯结彩庆贺元宵。人们认为中元节是*节,也应该张灯,为*庆祝节日。不过人*有别,所以中元张灯和上元张灯不一样。
人为阳,*为阴;陆为阳,水为阴。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传说中的幽冥地狱,**就在那里沉沦。所以,上元张灯是在陆地,中元张灯是在水里。在现在的我国南方地区仍然保留着*节在河道中放河灯的习俗。
在艺术家的世界里
不只有山水花鸟人物
*神也是一种绘画题材
而因为善于画*而闻名于世的
画家们更是俯首皆是
罗聘《钟馗嫁妹》
罗聘《钟馗嫁妹》
钟馗嫁妹是我国流传已久的民间传说故事,讲的是钟馗有个同乡好友杜平,为人乐善好施,馈赠银两助钟馗赴试。钟馗因面貌丑陋而被皇帝免去状元,一怒之下,撞阶而死。跟他一同应试的杜平便将其隆重安葬。钟馗做*王以后,为报答杜平生前的恩义,遂亲率*卒于除夕时返家,将妹妹嫁给了杜平。这就是著名的“钟馗嫁妹”。“钟馗嫁妹”成为绘画、戏剧、电影等的一个重要题材,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
《*趣图》是罗聘的存世名作,罗聘以夸张手法描绘出一幅幅奇异怪谲的*怪世界,借以讽喻社会现实,堪称古代杰出的漫画。
罗聘《*趣图》一、二
第一幅,画面上是两个*:一前一后,疾速前行。后面跟着的*,头戴缨帽,很瘦,有人认为画的是一对主仆。
第二幅,是在一片弥漫的烟雾中,隐隐约约可以看见一些离奇的面目和肢体,似真似幻。那虚无缥缈的形象,就是“*”。
罗聘《*趣图》三、四
第三幅,画的是一个矮*,拄着拐杖,一个红衣小*为他捧着酒钵。
第四幅,画的是一个穿着华丽而面目可憎的“阔*”,它手拿兰花,贴近一个女*说悄悄话,旁边还有一个*在窃听。
罗聘《*趣图》五、六
第五幅,是一个大头*,正追赶着跑在前面的两个小*。两个小*一边奔跑,一边慌慌张张地回头看。
第六幅,是一个绿头发*,脚和手臂都很长,在作捉拿状。
罗聘《*趣图》七、八
第七幅,画的是两具白骨骷髅,一男一女,站在树丛中的一座古墓旁说话。
第八幅,一共画了4个*。一个*打着伞在风雨中疾行,紧紧地跟在前面的一个*后。还有两个小*,头出现在伞旁,没有身子。
宋末元初的画家龚开的这幅《中山出游图》,描绘的就是**游走的情境。
龚开《中山出游图》
画里的**是用骷髅代替的,朱熹对此的解释是,“*神者,二气之良能。*无形,以骷髅代表之。”*因为没有具体的形体,往往用骷髅代替。
根据南宋蔡绦(tāo)的《铁围山丛谈》记载,那会儿上层人士嗜古成癖,高价收购古物,于是社会上刮起了一股盗挖古坟的风气,“于是天下冢墓破伐殆尽矣”,这也就是为什么画家们画骷髅会这么像。
活蹦乱跳的骷髅肯定是*的另一种形态。宋代著名的大画家李嵩画的《傀儡幻戏图》就是代表。
李嵩《傀儡幻戏图》局部(宋代)
画面中央是一个大骷髅席地而坐,用悬丝在操纵着一个小骷髅。这是宋代市井木偶表演形式——悬丝傀儡演出,整幅画诡异的根源就在这:操纵小骷髅的不是街头艺人,而是一个大骷髅。在骷髅身旁有一副担子,担上放着草席、雨伞等日常物品,看样子是街头艺人漂泊在外的全部家当。在大骷髅身后有一个给婴儿喂奶的妇人,是他的妻子。画面右边,小孩子被小骷髅吸引过去,孩子身后的妇人伸出手好像下一秒就会把地上的孩子抱走,她担心孩子遇到任何可能的危险。
*公望认为这活脱脱是一幅傀儡戏艺人拖家带口,四处奔波的艰辛生活写照。
《送子天王图》图又名《释迦降生图》,乃吴道子根据佛典《瑞应本起经》绘画。
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图分二段,前段有两位骑着瑞兽之神奔驰而来,天王双手按膝,神态威严。随臣侍女态度安祥,武将则欲拨剑以防不测。人物虽多,表情名异,一张一弛,很有节奏起伏。后段净饭王抱着初生的释迦,从姿势看,净饭王是小心翼翼的。王后紧跟其后,一神惊慌拜迎,人物身份、心理、形态刻画入微,很好地反映了人物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图中绘人物、*神、瑞兽二十多个,人物则天王威严,大臣端庄,夫人慈祥,侍女卑恭,*神张牙舞爪,瑞兽灵活飞动,极富想象力而又画得极富神韵。独特的“吴家样”线描,粗细顿挫,随心流转,无论是表现人物的衣纹、*神的狰狞,还是描绘闪烁的火光,都表现得生动贴切,游刃有余。
这些画家
不画众生画*神
皆落笔有神
描绘的*活灵活现
明末文学家张岱《西湖七月半》中有句
“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
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
香气拘人,清梦甚惬”。
中元节虽为*节,却并不诡异,
祭拜祖先表达仁爱与孝道,
祈福众人平安幸福。
心存善念,必有善行;
善念善行,天必佑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