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中国传统节日多种多样,是我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比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清明节等等。
龙抬头(二月二)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龙抬头是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它是中国城乡的一个传统节日。
恭祭华胥氏过“龙头节”,充满了崇拜龙的思想观念,以为龙治水行雨,决定庄稼丰歉
二月初二龙抬头,万万得罪不可。旧时这天早晨,人们要敬奉碾子,传说碾子是青龙的化身。有的还把磙子支起来,表示“龙抬头”,以显尊贵、图吉利。妇女忌做针线怕“扎瞎了龙眼”;不磨面,不碾米,不行大车,怕“砸断了龙腰、龙尾”。
二月二这天大多数农家都吃“鼓撅”(手搓面条),俗称“顶门棍”。为什么吃“鼓撅”?有人说,吃了“顶门棍”,把门顶住,邪祟不入,一年太平。有人说,过春节大家都吃闷了、玩昏了,吃一顿“鼓撅”顶灵性,就开始干活过日子了。也有在二月二这天吃搅团的,说是给龙糊鳞整甲,使龙抖擞精神升天降雨。有几句讽刺懒婆娘的民谣说:“过了正月二十三,懒婆娘愁得没处钻。又想上了天,没鞋穿;又想钻了地,没铧尖;又想上了吊,丢不下二月二那顿油搅团。”当地还有在这天炒豆子的习俗,民谣曰:“二月二,龙抬头,家家锅里嘣豆豆,惊醒龙王早升腾,行云降雨保丰收。”有人还在附近的药王庙里烧香叩头,祈保平安。
地方风俗:滕州青岛地区吃棋子和炒豆,象征着“金豆开花”。
炒玉米:传说中每年二月二炒玉米的传统,就是纪念义龙为解人间乾旱之苦,甚至不惜冒犯天条。传说玉龙因不忍人民受乾旱之苦,义助人民降雨而被玉帝所囚,并立下规条,只有金豆开花才会予以释放。人民因感激玉龙义举而齐集一起炒玉米,因样子像金豆开花而令看管的太白金星看错,并释放了玉龙。而每年二月初二炒玉米的传统亦保留了下来。
1.“二月二,煎年糕,细些火,慢点烧,别把老公公的胡须烧着了。
2.“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3.“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正宫娘娘来送饭,当朝大臣把种丢。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
4.“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延伸阅读:中国传统节日表
时间
名称
习俗
知识点
正月初一
春节
换桃符、
屠苏酒等
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按照公历,每年的1月1日为元旦;按照农历,每年的正月初一为新年。
王安石[宋]《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正月十五
元宵节
吃元宵、猜灯谜、赏花灯等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因此又称“上元节”,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最迟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到后来,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
欧阳修[宋]《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二月初二
龙抬头
忌针线、剃龙头
臧月(二月二)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龙抬头是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它是中国城乡的一个传统节日。庆祝“龙头节”,以示敬龙祈雨,让老天佑保丰收。二月二,传说是尧王的诞辰。在南方,如客家地区等,是土地公公的生日,称“土地诞”,为给土地公公“暖寿”,有的地方有举办“土地会”的习俗:家家凑钱为土地神祝贺生日,到土地庙烧香祭祀,敲锣鼓,放鞭炮。同时,北方地区在节日期间也有吃猪头肉、理发(剪“龙头”)的习俗。
三月初三
上巳节
祓禊、赏桃花
古称上巳节,是一个纪念*帝的节日。相传三月三是*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清明节前一、二天
寒食节
吃冷食
春秋时已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封赏随其逃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了介子推。介子推于是携老母隐居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市东南)。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寻至绵山,找不到他,便想烧山逼他出来。但介子推不愿当官,坚持不出,结果母子二人俱被烧死。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将绵山改为“介山”,立祠祭祀介子推,并把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全国禁动烟火,只吃冷食。后来便形成了在这天寒食、扫墓的风俗。
4月5日前后
清明节
扫墓、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
清明节与端午节、春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年5月20日,中国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节是中国三大*节之一(三大*节:清明、中元、寒衣)
杜牧[唐]:“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五月初五
端午节
悬钟馗像、挂艾叶、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酒等
农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是中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因为人们认为“五月”是恶月,“初五”是恶日,因而避讳“五”,改为“端午”。端午节早在西周初期即有记载,并非为纪念屈原而设立的节日
文秀[唐]:“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月初七
七夕节
穿针乞巧、
染指甲、
吃巧果等
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爱。
杜牧(唐)《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七月十五
中元节
放河灯、祭祖等
俗称*节、施孤、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
八月十五
中秋节
赏月、吃月饼等
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主要节日之一;中秋节与端午节、春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苏轼[宋]《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九月初九
重阳节
登高、吃重阳糕、饮菊花酒、插茱萸等
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王维[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十月初一
寒衣节
祭奠先人
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民众称为*头日,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相传起源于周代。中国四大*节:清明节(公历四月五日)、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寒衣节(农历十月初一);中国祭祖四大节日:除夕、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
十月十五
下元节
祭祀祖先,庆水官诞等
亦称“下元日”、“下元”。下元节的来历与道教有关。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谓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下元节,就是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谓是日,水官根据考察,录奏天廷,为人解厄。这一天,道观做道场,民间则祭祀亡灵,并祈求下元水官排忧解难。古代又有朝廷是日禁屠及延缓死刑执行日期的规定。
腊月初八
腊八节
腊八粥
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一些地区有喝腊八粥的习俗。相传这一天还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称为“法宝节”,是佛教盛大的节日之一。
12月22日前后
冬至节
吃水饺、汤圆、喝羊肉汤等
冬至节亦称冬节、交冬。它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宫廷和民间历来十分重视,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
腊月廿三或廿四
祭灶节
祭拜“灶王爷”(又称:灶君公公)
祭灶是一项在中国汉族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令菩萨”或“灶君司令”,泉人一般称“灶君公”。传说他是负责管理各家灶火的,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
腊月廿九或三十
除夕
守岁
除夕,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岁除等。是时值每年农历腊月(十二月)的最后一个晚上。除,即去除的之意;夕,指夜晚。除夕也就是辞旧迎新、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节日。与清明节、中元节、重阳节三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也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夜猫公考夜猫公考——深圳市考直播课
原价99元的夜猫公考直播课堂,通过下面途径可以免费获取(也可以直接购买)
免费通道
1、点击阅读原文直接预约
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