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压岁ldquo红rdquo包师说
TUhjnbcbe - 2021/4/18 19:58:00
北京哪些医院白癜风最权威         http://jbk.39.net/yiyuanfengcai/lx_bjzkbdfyy/
一、春节

1.由来

古时候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府为了适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运用夏历,在*府机关、厂矿、校园和集体中实施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阴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2.别称

岁首、新春、新岁、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

3.习俗

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如办年货、扫尘、贴年红、吃团年饭、守岁、给压岁钱、拜岁、拜年、舞龙舞狮、拜神祭祖、放炮竹、放烟花、举办游神赛会、年例、押舟、祈福、逛庙会、游锣鼓、上灯酒、赏花灯等。

4.诗文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是北宋*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除旧布新的激情,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

二.元宵节

1.由来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2.别称

元宵节,又称灯节、小正月、元夕、上元节。

3.习俗

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民俗表演。

4.诗文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青玉案·元夕》是宋代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从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着作者*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

三、龙抬头

1.由来

“龙”指的是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七宿星象,每岁仲春卯月之初,“龙角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故称“龙抬头”。在农耕文化中,“龙抬头”标示着阳气生发,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春耕由此开始。

2.别称

龙抬头又称春耕节、农事节、青龙节、春龙节、踏青节等。

3.习俗

在古代神格谱系中,龙是海中神物,掌管着降雨,降雨的多少直接关系到一年的庄稼的丰歉,因此,为了求得龙神行云布雨,龙抬头时节要在龙神庙前摆供,举行隆重的祭拜仪式,同时唱大戏以娱神;敬龙祈雨,放生,以求一年吉祥丰收;也有一些地方在龙头节有“起龙船”的活动。我国民间有剃龙头、祭祀、敬文昌神、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吃猪头等习俗。

4.诗文

二月二日

二月二日新雨晴,

草芽菜甲一时生。

轻衫细马春年少,

十字津头一字行。

《二月二日》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绝句。二月二在唐代也称“踏青节”,此时正值大地生机盎然,百草萌生,是踏青出游的绝好时节,此诗描绘的就是这样一幅初春美丽的画面。

四、上巳节

1.由来

上古时代以“干支”纪日,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谓之“上巳”(阴历三月初三)。

2.别称

上巳节又称女儿节、桃花节、中国的情人节等。

3.习俗

上巳节的主要活动之一就是男女相会表达爱慕之情。上巳节还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郊外游春等内容。

4.诗文

兰亭集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本篇是晋代书圣王羲之在浙江绍兴兰渚山下以文会友,流觞曲水,饮酒赋诗,写出的“天下第一行书”,也称《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

五、寒食节

1.由来

寒食节起源,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2.别称

冷节、百五节、禁火节、禁烟节。

3.习俗

故事发生地中国山西将寒食节定为清明前一天,这一天吃冷食、祭祀、踏青等习俗也一直流传下来并为全国所接受。寒食节时期有拜扫展墓、禁烟、祭祖、寒食、插柳、踏青、蹴鞠、植树、秋千、赏花、斗鸡、馈宴、咏诗等。赐宴、赏花、斗鸡、镂鸡子、牵钩、钻木取火、放风筝、斗百草、抛堶(瓦石器玩物)等许多活动,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

4.诗文

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是唐代韩翃hóng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开头一句点明暮春季节。第二句写皇宫园林中的风光。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是说寒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但皇宫却例外,天还没黑,宫里就忙着分送蜡烛,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得到这份恩典。寒食禁火,是我国沿袭已久的习俗,但权贵大臣们却可以破例地点蜡烛。诗人对这种腐败的*治现象做出委婉的讽刺。

六、清明节

1.由来

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2.别称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

3.习俗

踏青、植树、放风筝、扫墓祭祖、插柳、拔河、荡秋千、斗鸡、蹴鞠、蚕花会等。

4.诗文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此诗写清明春雨中所见,色彩清淡,心境凄冷,历来广为传诵。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第二句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第四句写答话带行动,是整篇的精彩所在。全诗运用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余韵悠然,耐人寻味。

七、端午节

1.由来

“端午”的“端”字本义为“正”,“五”(午)为中。“端午”(端五),“中正”也,这一天午时则为正中之正。端午节,本是南方吴越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祈福辟邪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飞龙在天”吉日拜祭龙祖、祈福辟邪,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

2.别称

端午节的名称在中国所有传统节日当中叫法最多。如有龙舟节、重午节、端阳节、端五节、重五节、当五汛、天中节、夏节、艾节、上日、五月节、菖蒲节、天医节、草药节、浴兰节、女儿节、午日节、地腊节、正阳节、龙日节、粽子节、五*节、诗人节、屈原日、躲午节、解粽节、端礼节、五月初五、五月当午等。

3.习俗

端午节两个标志性习俗是吃粽子和龙舟竞渡。

此外还有挂艾草与菖蒲、食粽、放纸鸢、洗草药水、拴五色丝线、打午时水、铸阳燧、浸龙舟水、佩豆娘、贴午时符、拜神祭祖、画额、薰苍术、躲端午、避五*、采药、制凉茶、饮雄*酒、端午雨、跳钟馗、斗草、打马球等。

4.诗文

午日处州禁竞渡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午日处州禁竞渡》是明代汤显祖的一首写禁止竞渡的诗,主要描写了端午节的习俗,面对赛龙舟的情景,想起了屈原。表达了自己对端午节赛龙舟时的想法,对劳苦人民的同情。

八、七夕节

1.由来

七夕的“牛郎织女”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时代人们将天文星区与地理区域相互对应,这个对应关系就天文来说,称作“分星”,就地理来说,称作“分野”。相传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织女会于天上的鹊桥相会。

2.别称

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

3.习俗

拜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储七夕水等,是七夕的传统习俗。

4.诗文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迢迢牵牛星》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此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会面的悲剧,抒发了女子离别相思之情,写出了人间夫妻不得团聚的悲哀。

九、中元节

1.由来

它的产生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相关时祭。七月乃吉祥月、孝亲月,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该节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2.别称

中元节,是道教名称。民间世俗称为七月半、七月十五、祭祖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

3.习俗

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焚纸锭、祭祀土地等。

4.诗文

中元日赠张尊师

偶来人世值中元,

不献玄都永日闲。

寂寂焚香在仙观,

知师遥礼玉京山。

《中元日赠张尊师》是唐代诗人令狐楚写的七言绝句。此诗描写朋友张尊师在中元日虔诚祭仙的场景。玉京山乃玄都山名,是上界仙圣所居之所,位于昆仑山。

十、中秋节

1.由来

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

2.别称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

3.习俗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

4.诗文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作于中秋,当时作者在密州。词以月起兴,以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也表达了在仕途失意时旷达超脱的胸怀和乐观的景致。

十一、重阳节

1.由来

“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

2.别称

老年节、重九节、登高节、祭祖节、双九节、晒秋节、敬老节、九九重阳等。

3.习俗

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采中草药、遍插茱萸、摆敬老宴、吃重阳糕、制药酒养生、饮菊花酒等活动。

4.诗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诗歌。该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

十二、下元节

1.由来

下元节的来历与道教有关。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谓上元九炁qì赐福天官,中元七炁赦罪地官,下元五炁解厄水官。三官的诞生日分别为农历的正月十五天官赐福、七月十五地官赦罪、十月十五水官解厄,这三天被称为“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下元节,就是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谓下元日。

2.别称

亦称“下元日”、“下元”。

3.习俗

修斋设醮、享祭祖先、祈愿神灵、莆仙民间。

4.诗文

下元日诣会庆节所道场,呈余处恭尚书

琳宫朝谒早追趋,漏尽铜壶杀点初。

半缕碧云横界月,一规银镜裂成梳。

自拈沉水祈天寿,散作非烟满王虚。

已被新寒欺病骨,柳阴偏隔日光疏。

宋代诗人杨万里这首七律描写了自己在下元日到会庆节所道场的所见修斋设醮情境。

十三、冬至

1.由来

冬至是反映太阳光直射运动的节气。冬至这天太阳南行到极致,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天时间最短、黑夜时间最长的一天。自这天起太阳直射点往北回返,北半球各地太阳高度逐渐升高,白昼逐日增长。

2.别称

冬至,又称日短至、冬节、亚岁、拜冬等。

3.习俗

我国南方民间在这天要酬神祭祖。我国北方许多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

4.诗文

冬至

日照数九冬至天,

清霜风高未辞岁。

又是一个平衡日,

子线从南向北回。

当代诗人周*权(笔名贵谷子)创作的这首绝句是冬至诗中最准确反映节日特点的一首。

十四、腊八节

1.由来

腊八节,俗称“腊八”。腊八是佛教盛大的节日之一,这天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又称为“法宝节”、“佛成道节”、“成道会”等。按佛教记载,释迦牟尼成道之前曾修苦行多年,形销骨立,遂发现苦行不是究竟解脱之道,决定放弃苦行。此时遇见一牧女呈献乳糜,食后体力恢复,端坐菩提树下沉思,于十二月八日“成道”。为纪念此事,佛教徒于此日举行法会,以米和果物煮粥供佛。

2.别称

佛成道节、成道会、法宝节、腊八祭。

3.习俗

节日的习俗是“喝腊八粥”。

4.诗文

腊八

腊八家家煮粥多,

大臣特派到雍和。

对慈亦是当今佛,

进奉熬成第二锅。

清代诗人夏仁虎诗中描写道,腊八一到,民间家家户户都要煮腊八粥吃,而朝廷乃当世活佛,他也要到雍和宫煮粥奉佛并赐大臣、诸王、宫妃等。据文献记载,清代雍和宫有四口煮粥的大锅,锅最大的直径为二米,深一米五,可容米数担。熬粥时,第一锅粥是奉佛的,第二锅粥是赐给太后和帝后家眷的,第三锅粥是赐给诸王和少主府的,第四锅粥是赐给喇嘛的。

十五、除夕

1.由来

除夕作为年尾的节日,源自上古时代岁末除旧布新、祭祀祖先风俗。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

2.别称

大年夜、岁除、除夜。

3.习俗

除夕主要有贴年红、年夜饭、压岁钱、辞岁、守岁等习俗。

4.诗文

守岁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

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守岁》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把就要逝去的年岁,比作游向幽壑、势不可当的长蛇,并说守岁正如想要系住它的尾巴,纯属徒劳无功。诗中又细致地描述了人们守岁的情景与心情。“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二句,用虚笔表现了诗人怀亲思弟、想要及早建立功业等心愿和对青春年华的爱惜。全诗篇首六句的妙喻尤其醒人耳目。

师者:李朝阳联系方式

郑州市三全路中段(高中校区)

联系-

E-mail:zz7zgzb

.
1
查看完整版本: 压岁ldquo红rdquo包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