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所谓大张、喀卓张主要来源于过与不过中元节,即七月半。龙岩谚语:“穷年、苦节、丰疏七月半”,中元节在龙岩属大节,可龙岩张氏东肖“三户张”因为鸡骨头噎死的故事而不许过七月半,这是他们的祖训,故事先前有讲过,不再复述。
但为什么又有些除“三户张”外的张姓过七月半呢?主要还是世系源流的不同。我在(龙岩张氏共祠“百忍堂”探究)文中就做了说明。张姓入岩大致两条线路,一条沿海,一条内陆。
内陆,即唐末张端字忠承(约年生)从宁化石壁张家营始至长汀小吴地再到永定孔夫铁崖至马烈(年生),跨越约年。龙岩人所知道鸡骨头噎死的故事大概发生在“三户张”始祖张东源为马烈次子(在元世祖时期就已经在东肖溪兜开基至二世祖张西陵,三世祖之间的事,即元末时候),因为“三户张”自张东源以下三代外迁的,如:董邦、*坑、浮蔡、龙门田洋、连坑等开始就已经遵守祖训不过七月半了。
先前龙岩“三户张”自认为是宋时张化孙(年生)后裔。张化孙有三个老婆,其中最小的是由奴婢收房纳妾而来,张化孙号称:18子,孙,但可考证者寥寥无几,多为杜撰。而“三户张”自己标榜为是张化孙嫡妻所生彼云,另又有说为第八子福云,反正自相矛盾、难以左右对证。贬低其他凡过中元节(七月半)是奴婢小妾所生(人都有标榜自己出生高贵,而耻于出生低贱的心理),产生此说法用意就是迫使大家遵从“三户张”不过中元节祖训的初衷。什么大张、喀卓张的说法也就源于此。
但現在应该是正本清源的时候了。因为“三户张”的世系经董邦张村和等考证分折研究结果,参考其(马烈公塑源)的内容,“三户张”本不是出自张化孙世系(从化孙到东源,年生育8代,每代13.岁,硬生捏造而来),其本生出处就有误,何来嫡妻嫡子之说?所谓“大张、喀卓张”说法由此不攻自破!
沿海入岩的如曹溪后张明朝时由泉州、苏溪张元成宗年时由兴化莆田等进入龙岩。甚至湖洋寨、大池、小池也包括张化孙世系的如:上杭、长汀、永定、龙岩其他张姓都是过七月半的!
龙岩张氏总祠在清咸丰年前叫“追远堂”(三户张的祠堂名字),直到咸丰年后因其他世系张姓的反对才改为“百忍堂”,由此可见东肖“三户张”势力之大!为了能够所有张姓遵从附和“三户张”不过中元节(七月半)的祖训,而强加于非“三户张”的其他张姓(龙岩约80%张姓出自三户张),人多势众的话讲多了当然认为可信度就高了,甚至于非“三户张”世系的张姓也慢慢的认为自己真的是张化孙奴婢小妾所生的“喀卓张”。
龙岩张姓来自八张十一户,三户张只占三户,我在(龙岩张氏共祠“百忍堂”探究)中就做了说明,源流世系不同而已。因此什么大张不过中元节(七月半),喀卓张过中元节(七月半),这完全是各家发展过程中的插曲,与他人无关。还好张姓历代从来没有屈服于外来势力,遵从保持了自身的文化传统,并且每到中元节(七月半)都会邀请“三户张”的亲戚朋友一起过节,何等无私和包容。
继续如此分‘大张、喀卓张’是没有理论依据了,但由于几百年口口相传的谬论,应该予以摒弃。现在应该到了正本清源的时候了,要靠大家广为宣传,说明真相。
民国以前“东肖三户张”宗长在中元节“七月半”时会去巡查外迁(如董邦、*坑、浮蔡、东肖、龙门等三户张”,如果过七月半,酒菜是要被沒收扔掉的。如此这般阻止,其实他们还是偷偷过,或者被亲戚朋友请去,这然道不是过节?
名词解释:三户张:明、清时统一向官府缴纳粮食、当兵的户头,和现在的组、村组织差不多。
三户张:东肖张姓,郑邦宗兴户、邦山万进户、溪兜孔惠户;
大池:世兴户、祖富户;小池:良隆户;湖洋:志兴户
水源山:复盛户;曹溪后张:万隆户;湖洋寨、田洋仃:继钟户;
时进户:苏溪头
以上称:八张十一户
曹溪后张,张伟于年中元节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