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中元节,又一种乡愁余家兴
TUhjnbcbe - 2021/3/15 0:20:00

↑点击上方"诗乡宿松"免费订阅

中元节,又一种乡愁

文/余家兴

在我的记忆中,中元节我都是和父母亲一起度过的。因中元节一般都在暑假里,我们有足够的闲暇来过这个所谓的“*节”。俗话说,“七月半,*乱窜”,其实,这个传统节日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纪念逝去的亲人的重要节日。在我的家乡,有两个节日意义基本一致,那就是清明节和中元节。宿松人有“清明大似年”的说法,在我们宿松洲上,中元节又被称为“月半节”,重视的程度甚至大似“清明节”,这是有历史原因的。洲上基本是来自全县各地的移民,在漫长的贫穷的年代,洲上的人们在清明节是很难得回一趟老家的,只好在中元节的夜晚,给祖先们烧上几刀纸钱,寄托哀思,宣泄乡愁。也只有这两个节日,家乡人将过节说“做”,通常说成“做清明”和“做月半”。

中元节,即农历“七月半”。月半节有“中元”这样的雅称,可见,七月半节在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节日。在我看来,“元”就是月圆的意思。比如元宵节也叫上元节,农历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次月圆,所以叫上元节。七月时一年过半,所以七月半叫中元节。无论是和亲人团聚,还是和逝去的亲人相见,我们的祖先都通过十五的月亮来寄托这种美好的情感。所以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样的诗句。每到月半到来的前几天,父亲就买来一刀一刀的“裱纸”,裁成32开的样子,打上钱印子。这样才算纸钱。还要用白纸糊成一个一个的袋子,将打好钱印子的裱纸放进去封好,封面写好每一个有名有姓的已故亲人的名字。我最初就是通过这种方式知道我的未曾谋面的曾祖父和祖父们的名字的。烧纸钱的时候会在火周围划上一个圆圈,以确保那些“钱”如数到达逝去的亲人们手里。圈圈外,还有一些散的纸钱,是为孤*野*准备的,否则它们就会来抢烧给祖宗的“钱”。这样的工作月半的前几天就已经做好,等到月半的*昏,将这些封好的纸包烧掉,叫“烧包袱”,是宿松月半节的最重要最本质的活动。

忆昔年,每到中元节,下午父母会早早收工,母亲在厨房忙碌,父亲将晒了一天的“包袱”收好,在干干的柴禾上摆好,准备下白酒和茶水,只等母亲做好饭菜,准备好献给祖老的鱼肉和点心,当熊熊的火焰窜起和鞭炮响起的时候,我们这些小孩就会极其熟练的跪下,磕头,作揖,母亲则在一旁念念有词,求祖宗保佑这个那个。我如今住在城里,偶尔在城里见过两位老人过中元节,是一对老夫妻,在人民路的马路牙子上烧着纸钱,全神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元节,又一种乡愁余家兴